明末,福建建阳各书坊所刻的日用类书将一般知识确立为正经学问。所谓一般知识,就是用于日常生活的技术和知识,在此之前被正统儒学视为微不足道,甚至有悖于道。17世纪初,类书盛行,声称教人“如何事事做对”,及至清代,读书识字之人与日俱增,对类书的需求亦增,刊刻更是繁盛。我们如何从类书的盛行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日用类书能否真实反映日常生活?类书如何揭示人们对知识本质和生产的理解有所改变?又如何展现晚明与清代社会结构及其知识生产的模式?类书的坊刻如何重新定义中国书籍文化和阅读“大众”?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本讲希望展示书籍史研究亦可为社会史之门径。
现场参加:https://sccc-lectureseries-22july2023.peatix.com
线上参加:https://us02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LB_nT_eTQPyUYOJq6Ghw0A
讲者信息:
包筠雅教授
包筠雅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1984),现任布朗大学历史系教授。包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明清社会史、书籍史研究,先后任教于范德堡大学、俄勒冈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其著作包括《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等。
对谈人:
陈英杰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公告: 每场人数上限:130
2023 年, 7月 22 - 2023 年, 7月 22
下午2时至3时
持续时间:2小时
中场休息:无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演奏室,六楼
活动以英语进行
免费(须预先报名)
G(普通级)适宜所有年龄层观赏
论及华人文化的区域,位处南洋中心的新马向来以充满活力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了知识分子创作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