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

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

时间表

SCCC

开始提名

2023年5月12日

SCCC

截止提名

2023年9月30日,下午5时

SCCC

评审

2023年10月 - 11月

SCCC

颁奖典礼

2024年中

提名步骤

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SCCCA)

关于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

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颁发的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旨在表彰在不同领域包括艺术、传统习俗、流行文化及设计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之传承、推动、提升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获奖名单

首届贡献奖得主

第三届奖得主

第二届奖得主

第五届奖得主

第六届奖得主

第四届奖得主

个人奖

韩劳达

韩劳达对相声艺术本名韩永元,自上世纪70年代活跃于新加坡华语剧场,从70年代至90年代初,曾任南方艺术研究会主席和戏剧团团长、新加坡华语戏剧团体联合会秘书长,多个剧作在新加坡戏剧节和艺术节上演。 1986年12月韩劳达和杨世彬等几位相声爱好者发起新风相声学会。次年注册成为我国第一个相声艺术团体。成立伊始,韩劳达便倾注心力,引介相声名家和艺术团体来访演出。他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个别艺术家如马季、姜昆等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和密切的合作关系,让新加坡相声爱好者和从业者欣赏学习高水平的演出。中国曲艺家协会于1995年颁发“荣誉证书”给韩劳达,多年来被邀请出席“中国曲艺节”盛会。韩劳达和马来西亚相声界的渊源,也早已从1986年和已故“马来西亚相声之父”姚新光建立友情便开始。 在发展和推动相声本土化的工作中,韩劳达是重量级推手。他身体力行,自1973年创作《送票》后,笔耕不辍,创作的段子经历了舞台演出的考验,出版了三本相声作品和评论集,共创作相声60多段。1996年新风相声学会主办了《谭天相声专场》,为华社自助理事会筹款, 2012年青少儿广播演艺组公演《劳达相声专场》。 韩劳达对相声艺术的专研和对创作段子的用心,是他的相声作品在继承了传统技法的同时,赋予相声更多元的本土文化特质。1990年他参加中国上海国际相声交流演播,带去由杨世彬、黄家强合说的《情歌串串》,内容包含印度情歌及多元文化特征,让新加坡相声首次在中国亮相于。2005年,韩劳达带领王玮鳞、翁盈芬参加中国北京电视台的电视相声比赛,以《新加坡一日游》获得中国观众和评委的注目。2008年,韩劳达以《汉英逗捧》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相声比赛,获海外组特别奖。2015年创作《狮城悬案》,是首次以相声剧形式反映我国历史题材;2016年陆续创作了相声系列《向历史提问号》。这些作品说明了相声不仅能让人笑出眼泪,还能引发人们对生活、历史的思考,可谓是本土相声的代表作。 韩劳达从业相声事业近40年。如今虽已年近古稀,仍然为本土相声的创新、传承和推广不遗余力的做出贡献。 信息发布于2017年5月20日,内容以此日期为准。

阅读更多

个人奖

李煜传

现任新加坡合唱总会会长,新加坡作曲家协会永久名誉会长以及音乐家协会荣誉会长,艺术合唱团指挥。拥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声乐和音乐理论等多项文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仅二十岁的他指挥二商校友会合唱团,每晚听众数千人。一连数晚,场场满座。六十年代,他多次在大型文娱晚会中指挥华乐及合唱联合大演出;亦为广播电台主持本地作品介绍及古典音乐介绍,为电视与广播周刊撰写音乐文章达数十期。他与友人共创立了星市音乐会,以会长身份先后三次带领该合唱团到大马巡回演出。并在新加坡电视台开幕首播时指挥星市音乐会合唱团直播。 七十年代,李煜传受聘任国家剧场艺术团属下合唱团指挥。他也被聘担任警卫团音乐总监,制定国民服役的音乐活动制度与课程时,亦受聘担任国防部音乐教官,指挥合唱团及华乐团。 1982年出版第一本歌集,在新台两地发行。并于1993年出版第二本歌集,2006年出版第三本歌集《祝你健康》。近作有《我们是建國一代》、《早安啊, 新加坡》等。九十年代,他担任作曲家协会及合唱协会会长。1998年率领作曲家协会会员在北京举办了声乐和器乐两场音乐会并录制了光碟。李煜传的作品除了创作歌曲,其中有多首是他自己写的词,他也编排多首合唱曲,这些合唱曲包括他自己的创作、中西名曲、印尼民歌《梭罗河》、马来民歌《Geylang Si-Paku  Geylang》等。 他领导合唱协会(现为合唱总会)先后举办了七届合唱节,规模日益壮大。在多次总会主办的聲乐与合唱比賽中,更指定必唱华语和本地作品。在他的领导下, 合唱总会先后举办《新加坡合唱节》、《千人大合唱》、《亚洲声乐大赛》、《亚洲歌唱大汇演》、《新马长青杯歌唱比赛》、《2006年新加坡国际华文合唱节》、《滨海欢歌》以及《2010年国际声乐大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160位业余与专业人士参加,成绩辉煌。 数十年来,李煜传担任过各类歌曲、乐器演奏等国际比赛的评判。他指挥过多个合唱团、华乐团及管弦乐团。指挥手法细腻、气慨豪迈、充满活力。创作包括管弦乐曲、华乐曲、合唱曲及独唱曲。同时,他也从事小提琴教学,多年来他的学生考获各级文凭者数以千计。时至今日,我国多数乐队中都有他的门徒,有不少学生成为音乐老师。 2006年3月率领艺术合唱团及合唱协会属下多个合唱团体呈献由新加坡合唱协会及新加坡作曲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祝你健康》李煜传作品专场音乐会,为新加坡防癌协会筹款,深获各界支持。多年来,他义务带领合唱团参与本地和外地主办的音乐活动,并积极推动本地合唱及音乐创作事业,贡献良多。 李煜传的贡献得到各界的认同。十几年前连续动过两次大手术后,仍旧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带领新加坡乐坛稳健、积极、持续前进。 信息发布于2018年5月18日,内容以此日期为准。

阅读更多

个人奖

柯木林

柯木林是新马知名历史学者,1971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历史系,获一等荣誉文学士学位。毕业后曾服务于政府部门及法定机构,有多年在华工作经验。 在华工作期间,柯木林从事房地产咨询与管理业务(1994-2009)。任内,柯木林编撰并出版《物业管理运作指南》(首版 2000年, 再版 2012年),这是一本“操作手册”,目的是为物业管理公司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之用。柯木林曾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讲师,时常应邀出席座谈会、高峰论坛、圆桌会议等,同时也是报章媒体、广播电台、电视访谈的对象。 工馀之暇,柯木林担任许多社会职务,尤热衷于推广新加坡华族历史与文化活动。 1985年9月,当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简称宗乡总会)还在筹备委员会的阶段时,柯木林就加入了。作为首任学术主任,从1986年至1995连任10年之久。1995年后由于海外工作关系,一度离开宗乡总会。2010年,再度重掌学术委员会,此间前后30年,柯木林基本见证了宗乡总会从诞生至“而立之年” 的历史历程。 总结过去30年,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作两个阶段:前15年,主要是推广、普及、保存及整理华族历史文化的工作。自从2010年柯木林重掌学术委员会之后,更有系统的在过去15年的基础上,重新出发,以新加坡华人历史文化为主轴,自2011年4月至今,举办了不少国际研讨会、系列专题讲座、展览、电台电视及报章期刊访谈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宗乡总会每个阶段的标志性学术活动中,柯木林都作为主要推手积极参与其事。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这些年的研究工作,为文史学者与大众提供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并得到学界的肯定,厦门大学更把宗乡总会视为学术研究的合作伙伴。 由于痴迷历史,柯木林孜孜不倦钻研史学,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新加坡华族历史与人物,并把研究成果汇总出版,著述甚丰,为学界所重视。其中《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合著)获新加坡国家图书发展委员会颁发“1988年度书籍奖”中之“学术著作奖”。而其主编的《新加坡华人通史》一书,作为新加坡建国五十周年(SG50)献礼,2015年11月由李显龙总理主持发布,总理称该书为“献给华社的一份珍贵礼物”。该书亦有中国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华读书报》2018年百佳图书(历史和传记20种好书)。目前柯木林正筹划出版英文本《新加坡华人通史》, 以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年。英文版由总理献词,预计2019年6月面世。 自2013年起,柯木林即代表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辖下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前往中国,日本(2015年10月)及旧金山(2015年5月)发表学术演讲。2013年4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学术论文,支援《中国侨批》申遗工程(《侨批档案》现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柯木林现为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董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咨询委员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学术委员会成员及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海外顾问。 柯木林目前是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客座教授。 信息发布于2019 年5月19日,内容以此日期为准。

阅读更多

个人奖

梁文福

梁文福是新加坡杰出的作家、诗人、音乐人,40年来,以丰富精彩的文字与音乐作品,创造具有新加坡特色的风格,也让新加坡文化在华人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谣,是新加坡独特的歌谣运动与文化运动,梁文福是最早的开创者之一。新谣作为本地华族文化的载体,梁文福的经典作品如《新加坡派》、《麻雀衔竹枝》、《一步一步来》、《太多太多》、《历史考试前夕》等,具有鲜明的新加坡华族文化特色和家国情怀,呈现多元文化社会中鲜活的语言与音乐魅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记录了新加坡社会的发展,也达到凝聚国人情感的效果。 梁文福在本地家喻户晓,跨越世代而备受认同,他的作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戏剧家郭宝崑曾形容梁文福在我国艺术界扮演特殊角色:在文学和音乐之间搭建桥梁。他曾经在词曲版权协会举办的公众投选活动中,被票选为“最能代表新谣精神的人物”。在新谣盛期过后,梁文福通过和两岸三地顶尖歌手的合作,让华人世界欣赏到新加坡中文流行歌曲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魅力,从而奠定及推动了新加坡中文流行音乐工业的发展及成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曾经将梁文福的《新加坡派》选为新加坡华语语系文化的代表性关键词。他强调“新谣的流行,俨然指向在地性声音的兴起” ,而“新谣的领军人物是梁文福……善用他填词编曲的才华,将新加坡的本土感情与历史记忆转化为庶民声腔”。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宴请我国总理李显龙时,选用梁文福的《细水长流》作为国宴演奏曲目,象征新中两国情谊长久,并体现新加坡华族文化既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梁文福在2015年举办创作35周年演唱会,演唱会被媒体誉为“文学和音乐的盛筵”。同年,联合早报选出年度“文化风云人物”,梁文福当选为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梁文福也曾经两度受邀为具有本地多元文化特色与发扬华族文化精神的 “妆艺大游行”谱写闭幕主题曲。 梁文福虽让获颁过许多奖项,但依然不断创作许多杰出的文字与音乐作品,受众遍及新加坡国内外,塑造具有独特性的新加坡文化面貌,是新加坡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信息发布于2021年5月3日,内容以此日期为准。

阅读更多

个人奖

郑朝吉

郑朝吉是新加坡著名的华乐指挥家,也是为本地华乐教育及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先驱。他组建乐团和策划音乐会的能力和经验让人赞赏。郑朝吉的指挥以严谨、准确和热情见长,在华族音乐的圈子里占有一席之地。 郑朝吉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目前也是新加坡华乐总会现任会长、狮城华乐团音乐总监、德明政府中学表演艺术中心音乐总监、鼎艺团荣誉音乐总监及回响吹打团的音乐总监。 半个世纪的音乐生涯中,郑朝吉以客卿指挥和评委身份走遍中国大江南北。1985年,他受邀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成为第一位到中国指挥专业民族乐团的新加坡人。他后来陆续受邀指挥天津、山西、山东等专业和音乐院校乐团,也经常到中国担任华乐比赛评委。2007年,他受邀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族器乐大赛评委,深受业界尊重和认可。中国已故著名民乐音乐指挥朴东生在2003年出版的《民乐纪事 50 年》当中里《郑朝吉与华乐》的文章写道 “在新加坡,大家都称呼他为郑老师。虽说是一位教师,但在新加坡却远近闻名;在东南亚一带(包括香港、台湾)的音乐界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中国的民乐界,不知道郑朝吉的人,为数不多。” 这不仅重申郑朝吉在国外华族音乐地区德高望重的地位之外,也强调了他在本地华乐教育及发展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郑朝吉在1980年接手训练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他训练严谨,使这支百人团队发展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校华乐团。1992年,他带领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到北京和上海巡演,呈献了高水平的演出,引起很大回响。中国音乐权威杂志《人民音乐》发表文章称赞郑朝吉的指挥“自如潇洒、落落大方”,还引述中国民乐界权威人士的话,认为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是“中国国内所见的青少年民乐团中水平最高的”。当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还召开“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访华演出座谈会”,邀请刘文金、秦鹏章、朴东生等中国华乐界具影响力人物,探讨新加坡在华乐普及和教育工作中的卓越表现。郑朝吉多年来也为本地学府提供培训并身兼音乐顾问一职。他在2000年出任东区学校华乐发展中心音乐总监。在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的发展基础上,把影响力扩散到东区校群,从而提高东区华乐团的演奏水平,更是印证了郑朝吉在培训华乐团的实力。 此外,由郑朝吉亲手组建和训练的非职业化华乐团——狮城华乐团,拥有逾百名团员。他以“业余团体,专业精神”的理念培育乐团,使整个团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常年活跃于本地音乐舞台。在1996年至2013年间,他率领狮城华乐团到北京、天津、郑州、长春等地巡回演出,赢得佳评如潮。 郑朝吉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指导年轻团体及推广本地华乐发展。他在2007年出任鼎艺团音乐总监,积极为本地发展华乐室内乐努力。他在2017年成为团荣誉音乐总监。此外,他也分别在2013年和2018年担任新加坡华乐总会会长及回响吹打团音乐总监,为团结本地华乐组织及发展本地年轻吹打乐团再尽一份力。2019年,在郑朝吉带领下,新加坡华乐总会连同新加坡华乐团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办了首届“新加坡华乐节”,为本地华乐播种。2021年,华乐节通过现场和线上同步展演,在30天内呈献了近40场节目。 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郑朝吉不仅在指挥艺术上受到业界赞赏,而且为本地华乐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华乐演奏家。如今,本地华乐发展蓬勃,郑朝吉的推动和影响功不可没。  

阅读更多

个人奖

吴文德

吴文德目前就任新加坡著名双语剧团TOY肥料厂的首席艺术总监。2007年,35岁的吴文德成了新加坡国庆庆典历来最年轻的创意总监。2011年,吴文德在上海举行的新加坡日担任创意总监。 吴文德的作品极具本地特色。音乐剧《雨季》(2010年)讲述了一段于1950年代发生的凄美爱情故事,同年作品《白言》则是一部关于本地资深艺人白言的原创独角戏。《天才谐星》(2018年)向新加坡著名喜剧演员致敬,而《天才谐星2》(2021年)展示出新加坡五大方言群的特色;两部舞台剧均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华彩”开幕礼上演出。此外,吴文德也与新加坡华乐团合作,打造出歌乐《刘三姐》(2018年)、歌剧版《雷雨》(2005年)和歌剧音乐会《原野》(2015年)等跨领域作品。 为了提高公众对戏剧的兴趣,吴文德将经典和流行文化融入到作品里,例如《南柯一梦》(新加坡国际艺术节 2018、2019与2021年)以及著名音乐剧《881》(2011年)。 吴文德将新加坡的戏剧作品带到亚洲以及世界各地。于1994年编导的《剃头刀》在开罗、上海、北京和杭州均有演出,而《搭错车》(2014年)则是首部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的新加坡华语音乐剧。原创舞台剧《海镜》(2003年)在东京、雅加达、曼谷、吉隆坡和马尼拉等地演出。其他巡演作品包括在俄罗斯大诺夫哥罗德国际戏剧节上演出的《妖精》(2009年)、在中国北京演出的《咏蟹花》(2010年)和《唯一》(2017年),以及在中国上海演出的《K》(2012年)。 对于自己的戏剧作品,吴文德精益求精。编导之余,他也尽心尽力培养下一代的戏剧从业者。在他的领导下,TOY肥料厂于2017年推出了新剧作者栽培计划“剧健将”(The Wright Stuff),为有抱负和才华的剧作新人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导演训练计划“新导体”(Direct Entry) 更是为新晋戏剧导演提供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执导自己挑选的剧本。

阅读更多

团体奖

湘灵音乐社

青少儿广播演艺组(简称“少儿组”)是一个为青少年而设的华语表演艺术团体,旨在通过舞台表演艺术激发他们的创意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少儿组成立于1973年,前身为前新加坡广播电台属下的“少年儿童广播研究组”。在艺术总监马业仙的带领下,少儿组1992年从广播录音室转向舞台,1999年注册为非营利艺术团体。迄今,少儿组制作了70多部舞台作品及呈献了200多场演出,吸引了超过17万名观众。 1999年,少儿组成立“剧本创作工作坊”,并呈献了本地首部华语儿童音乐剧《送件礼物给清朝的小皇帝》。这也是第一个采用华乐伴奏的音乐剧。 2001年,少儿组呈献了本地首部儿童相声剧《相声大师收徒弟》,还特邀中国相声大师李立山参与演出。之后,少儿组陆续推出“相声大师”系列——《相声大师,您在哪儿?》《相声大师,我们来了!》《请问,您是相声大师吗?》和《相声大师找徒弟》,推动了本地相声和快板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成熟的相声演员,如刘智彬、蓝云舟、龙籍健和陈姿含等。 2008年开创的相声专场《哄堂》,呈献了许多富有本地色彩、诙谐又引人深思的作品,如《新加坡“拉”语》《谈孝》《废话》和《进出场音乐》等。2014年,少儿组呈献的相声剧《小茶馆》也广受好评。在2017年至2019年间,少儿组推出近距离《相声茶座》专场,让观众边品茶边听相声,将相声与茶文化在本地推广开来。2020年受冠病影响,表演转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继续散播欢乐。 少儿组常与海内外艺术家和团体合作,及受邀参加国外艺术节等跨国和跨文化项目,让学员们收获甚丰。2007年,少儿组开办“向大师学习”课程,邀请著名中国指挥家杨鸿年教授传授合唱技巧,并于隔年连同九个本地合唱团和450名孩童在滨海艺术中心呈献“七彩歌声”音乐会。少儿组也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受邀参加天津国际儿童文化与艺术节,把新加坡相声与儿童合唱带到曲艺的故乡天津。在天津首演的群口相声《音符大战》更是突破了相声的语言界限,独具一格,深获好评。 此外,少儿组在2017年与中美青少年联手,在唐嘉猷先生的领导下,呈献了舞台剧《木兰先生》,隔年荣获《海峡时报》“生活!戏剧奖”最佳青少年制作奖。 少儿组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出严谨、意义深远的作品,发展出深具本地特色的相声表演艺术。它通过融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戏剧教学理念,运用即兴创作、感官和肢体训练,栽培了一群能说一口漂亮标准华语、品德素养高的青少年演员。他们善用技艺,发挥所长,多年来对华族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传承做出贡献。

阅读更多

团体奖

新加坡作家协会

1970年,国家意识深化,加上社会形势需要,先驱作家连士升与十四位作家发起成立 “新加坡作家协会” ,过后选出了以李廷辉、苗秀及柳北岸为主席团的理事会,为建国后的新华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石。 1976年,在黄孟文博士的领导下,作协改名为“新加坡写作人协会”,扩大协会的阵容与规模。经过十余年的运作,作家及作品在质与量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协会恢复其原先的名称——新加坡作家协会(以下简称“作协”)。 数十年来,在黄孟文博士、王润华教授与希尼尔三位会长的先后领导下,作协积极推动创作与出版,致力发展具本土特色的新华文学,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华族文化,扎根岛国,走向国际,将“新华文学”的品牌带到海外文坛。 作协于2016年将薪火传承予以林得楠为会长的新团队。三位前会长仍以荣誉会长的身份,为新时代的领导班子提供咨询。 作协近半世纪以来不停歇地在国内外参与华文文学的各类型活动,并主办国际性的华文文学会议,和海外团体与著名华文作家建立了联系。作协持续出版了40年、近百期的《新华文学》旗舰刊物,在国内外文坛都受到重视。作协的理事、会员屡获各项文学大奖(例如新加坡文化奖、东南亚文学奖、金狮奖及金笔奖等),理事与会员也经常担任国内外团体征文、写作比赛的评审。 作为民间团体,作协也扮演了民间文化大使的角色,近50年来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力量同海外文坛、文学团体、作家建立了交流管道,促进海外华人世界对新加坡文学与文化的了解。作协的三位前会长都因其文学成就,加上对新华文学、新加坡文化的贡献显著,先后获得新加坡文化工作者最高荣誉——新加坡文化奖。 作协近年来持续与其他文学、文化团体配合,以合作、跨界的形式推展新华文学与华族文化活动。例如,作协在2017年和新加坡文艺协会、五月诗社等团体合作,推展新华诗歌年活动,以多元化、多方位的形式,为岛国带来了百花齐放、诗情画意的文艺活动。此外,作协也定期为华文文学爱好者主办高素质文学、文化讲座、新书发布与文学分享会等。 为了培养新一代写作人,加强年轻人对华文文学的鉴赏能力,作协多年来也积极和政府单位、会馆等民间机构配合,参与推动学生写作与指导活动,包括与这些团体联办常年的全国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两年一度的全国中学生微型小说创作比赛,主办小作家读写营以及参与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主催的“驻校作家”计划等。 作协未来将更注重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方式,以开放开明、同德同心的态度同海内外文学、文化团体携手合作,共同推展华文文学与华族文化活动,并将提携后进、培养有潜质的华文作家作为未来的重要任务。 信息发布于2018年5月18日,内容以此日期为准。

阅读更多

团体奖

鼎艺团

2007年成立的鼎艺团,希望通过演奏华乐传统音乐与跨流派现代作品,弘扬与推广华乐室内乐。成立翌年,鼎艺团在新加坡全国华乐比赛中荣获合奏小组总冠军;2009年在兰戈伦国际威尔斯诗人与音乐家节民族器乐比赛中夺魁;2011年在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中荣获银奖。 由二十名乐手组成的鼎艺团,多数团员受过南洋艺术学院音乐系的专业训练,其中不乏在国内外多项大奖赛中夺冠的优秀演奏家。 鼎艺团在成立短短几年内,除了荣幸邀得多位乐坛名家如闵惠芬和陆春龄等同台演出,亦成功首演多首由海外和本地作曲家创作的优秀室内乐作品。鼎艺团首创两个华乐界重要的艺术项目:与滨海艺术中心联办,邀请不同国家的华乐室内乐团体共谱一场音乐盛宴——鼎艺华乐室内乐节,以及三年一度的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品创作比赛与论坛——作弹会,并邀请到了多位著名作曲家如周龙(美国)、唐建平(中国)、王建民(中国)、陈锦标(香港)、钟启荣(马来西亚)、陈怡(美国)、潘皇龙(台湾)、刘锡津(中国)、罗永晖(香港)担任评委与演讲者,从中发掘了海内外不少青年作曲家与优秀作品。 近年,鼎艺团在教育拓展方面的也作出了贡献,屡次举办多场户外演出与活动,极力推广华乐室内乐。鼎艺团与滨海艺术中心联合呈献的《艺想天开》系列音乐会,让小朋友们认识与了解华乐室内乐。在乐龄群体方面,鼎艺团也举办《养生音乐—快乐指挥棒音乐会》,通过指挥操帮助乐龄人士锻炼身体,同时进一步接触音乐。 鼎艺团也被邀请出访参加香港国际青年中乐节、堪培拉国际音乐节、桃园国乐节、乌兹别克萨马尔罕国际音乐节——东方之音、日惹国际表演艺术节、砂拉越雨林世界音乐节、婆罗洲世界音乐节、亚细安艺术节、菲律宾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等。2015年暨新加坡建国50周年之际,鼎艺团受新加坡驻德国大使馆之邀赴柏林Heilig-Kreuz Kirche教堂呈献专场音乐会。同年8月,鼎艺团受邀到苏州和无锡呈献缅怀李光耀暨新加坡建国50周年庆《李光耀暨新加坡建国50周年音乐会》。2015与2016年,鼎艺团非常荣幸地获邀到国宴上为中国主席习近平献上富有本土色彩的音乐。 鼎艺团于2011年获得国家艺术理事会所颁发的种子基金以及2013年、2016年与2019年获得常年补助计划的主要拨款。 乐团成就 鼎艺团是华乐室内乐的先驱者和倡导者,积极培养本地和国际的观众对此乐种的兴趣。 自201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鼎艺华乐室内乐节,通过向本地观众介绍各种不同的华乐室内乐团体,提升华乐室内乐的知名度。 自2012年起,举办三年一度的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品创作比赛与论坛——作弹会。目前共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作曲家的130多份华乐室内乐新作品,增加了此乐种的曝光率。 到目前为止,鼎艺团呈献了超过250个户外以及学校演出,每年吸引超过8000名观众。   信息发布于2019 年5月19日,内容以此日期为准。

阅读更多

团体奖

实践剧场

实践剧场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双语剧团,由戏剧家郭宝崑和舞蹈家吴丽娟创办于1965年,最初名为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在多年的发展与重组后,在现任艺术总监郭践红的带领之下,持续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实践新加坡扎根本土与迈向国际的艺术愿景,在艺术界树立其独特风格。 实践剧场创办初期,以关怀社会课题的本地创作戏剧、引介新思潮的外国现代经典剧作、实现多元文化主义的舞蹈与音乐作品,是新加坡跨文化与跨领域的艺术推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加坡剧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中,实践剧场在郭宝崑的艺术领导之下,《棺材太大洞太小》、《傻姑娘与怪老树》、《寻找小猫的妈妈》等作品,一再引领新思维、开创崭新的剧场体验。90年代以来的《郑和的后代》、《灵戏》等,更是成为跨越语言与文化社群的代表性作品。21世纪以后,实践剧场致力于多元化的发展,以经典、原创、实验为主要方向。56年来,实践剧场推出超过350部精彩与广受好评的作品,是新加坡艺术创造与发展的重要实践者。 近20年来,实践剧场开创了独树一格的华语音乐剧,融合西方的传统音乐剧与华人文化与叙事,打造出具有新加坡特色的音乐剧形式。备受观众喜爱的《老九》音乐剧、《天冷就回来》和《聊斋》,多次缔造场场满座的佳绩。摇滚音乐剧《聊斋》也获邀参与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由来自新加坡的演员、设计群和技术人员所组成的团队演出,是实践剧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华语音乐剧国际巡演制作。 作为新加坡的艺术教育先驱,实践剧场积极投入培育新加坡的艺术领域人才,并持续向年轻世代灌输对艺术的热爱。实践剧场的教育工程以戏剧作为媒介,通过充满趣味和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年轻学员接近与接受华语。与此同时,实践剧场也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华语艺术项目,如儿童艺术课程、《儿歌新唱计划》、《小问号》系列等,推广华语和华文的学习。 自成立以来,实践剧场持续为新加坡搭建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桥梁。近期的“华文小剧场节” 和“戏戏节”,汇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跨界与跨国的分享及合作,也为来自各地的优秀剧场作品,提供展演与交流的平台。实践剧场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工作者密切合作,如参与华艺节的《六根不宁》,是华艺节首次委托本地剧团于滨海艺术中心演出的大型制作,由新加坡、台湾、香港和中国的创意及演出团队,探讨华人身份认同的主题。 超过半个世纪以来,实践剧场以专业化与前瞻性的戏剧演出、艺术教育、社区拓展、国际交流等,成为新加坡建国后的文化景观里,重要的奠基者与领航者。 信息发布于2021年5月3日,内容以此日期为准。部分视频于阻断措施实行之前拍摄,其中一些画面则在实行安全距离措施情况写拍摄。

阅读更多

团体奖

青少儿广播演艺组

青少儿广播演艺组(简称“少儿组”)是一个为青少年而设的华语表演艺术团体,旨在通过舞台表演艺术激发他们的创意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少儿组成立于1973年,前身为前新加坡广播电台属下的“少年儿童广播研究组”。在艺术总监马业仙的带领下,少儿组1992年从广播录音室转向舞台,1999年注册为非营利艺术团体。迄今,少儿组制作了70多部舞台作品及呈献了200多场演出,吸引了超过17万名观众。 1999年,少儿组成立“剧本创作工作坊”,并呈献了本地首部华语儿童音乐剧《送件礼物给清朝的小皇帝》。这也是第一个采用华乐伴奏的音乐剧。 2001年,少儿组呈献了本地首部儿童相声剧《相声大师收徒弟》,还特邀中国相声大师李立山参与演出。之后,少儿组陆续推出“相声大师”系列——《相声大师,您在哪儿?》《相声大师,我们来了!》《请问,您是相声大师吗?》和《相声大师找徒弟》,推动了本地相声和快板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成熟的相声演员,如刘智彬、蓝云舟、龙籍健和陈姿含等。 2008年开创的相声专场《哄堂》,呈献了许多富有本地色彩、诙谐又引人深思的作品,如《新加坡“拉”语》《谈孝》《废话》和《进出场音乐》等。2014年,少儿组呈献的相声剧《小茶馆》也广受好评。在2017年至2019年间,少儿组推出近距离《相声茶座》专场,让观众边品茶边听相声,将相声与茶文化在本地推广开来。2020年受冠病影响,表演转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继续散播欢乐。 少儿组常与海内外艺术家和团体合作,及受邀参加国外艺术节等跨国和跨文化项目,让学员们收获甚丰。2007年,少儿组开办“向大师学习”课程,邀请著名中国指挥家杨鸿年教授传授合唱技巧,并于隔年连同九个本地合唱团和450名孩童在滨海艺术中心呈献“七彩歌声”音乐会。少儿组也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受邀参加天津国际儿童文化与艺术节,把新加坡相声与儿童合唱带到曲艺的故乡天津。在天津首演的群口相声《音符大战》更是突破了相声的语言界限,独具一格,深获好评。 此外,少儿组在2017年与中美青少年联手,在唐嘉猷先生的领导下,呈献了舞台剧《木兰先生》,隔年荣获《海峡时报》“生活!戏剧奖”最佳青少年制作奖。 少儿组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出严谨、意义深远的作品,发展出深具本地特色的相声表演艺术。它通过融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戏剧教学理念,运用即兴创作、感官和肢体训练,栽培了一群能说一口漂亮标准华语、品德素养高的青少年演员。他们善用技艺,发挥所长,多年来对华族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传承做出贡献。

阅读更多

团体奖

南华潮剧社

南华潮剧社于1963年由一群潮剧爱好者成立,现已发展成新加坡最著名的潮剧团之一。2023年,南华潮剧社庆祝成立60周年,旗下设有南华潮乐团与杨启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  南华潮剧社的成立旨在保留、发展与推广新加坡传统潮剧,并弘扬优秀的潮剧艺术。为了推广潮剧,南华潮剧社不遗余力开展无数场对外演出和工作坊,与学校、社区、志愿福利机构及慈善团体均有合作。他们也为儿童与成人开班,课程包括戏曲基本功、戏曲化妆班、潮州乐器演奏班以及潮语会话班。  南华潮剧社精益求精,不仅重视传统戏剧表演的基本功,也大胆创新,通过结合现代科技及融合不同流派等方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与感官体验。为推广本地潮剧文化,南华潮剧社更是站上了国际舞台,足迹遍布南韩、柬埔寨、马来西亚、德国,以及潮剧发祥地——中国广东省。

阅读更多

提名

三个简单步骤提名你心目中的文化贡献者

step

下载

提名表格

点击此处

step

填写

以中文或英文填写提名表格。请勿提交手写提名申请。

step

提交

  • 将提名表格和所有支持文件电邮至:scccaward@singaporeccc.org.sg
  • 邮寄/呈送至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11-01, 1 Straits Boulevard, Singapore 018906

被提名者标准

个人:

  • 必须是在世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
  • 被提名人的年龄、性别或种族没有限制

团体:

  • 必须是在推广艺术及文化的新加坡注册商业机构或非营利组织

*通过非中文媒介创作的作品和贡献,也有资格获提名。

提名结果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将通知所有成功提名者及被提名者结果,裁判决定属最终且不接受任何上诉。随后,颁奖仪式定于年年中举行。

奖项设置

个人

个人组奖品包括奖座、奖金新币1万元及以1万元为限的项目资助*

团体

团体组奖品包括奖座、奖金新币1万元及以2万元为限的项目资助*

*须申请并审批,实报实销。项目资助金额须自获奖日起,一年(12个月)内使用。

评选标准

评审委员会将参考上列文化范畴,并依照以下标准进行评选:

process icon

推广文化的工作

  • 对青少年及公众的推广及教育
  • 制造机会让青少年及公众有参与的机会
  • 激发青少年及公众的兴趣
  • 其领域社会地位及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并提升
  • 作品/工作所呈现的内容对华族文化及(或)语言有认识及理解的加深
process icon

有目共睹的文化传承

  • 对新一代及艺术文化工作者的栽培
process icon

文化的耕耘及示范性

  • 矢志不渝的耕耘
  • 具影响力和示范性,受到业界的尊敬与认同
process icon

文化上的创新与突破

  •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促进
  • 对本土文化新特色的倡导与创新

评委会

评选将按照公开接受提名,评委会审核选出入围者,最终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董事会通过批准的程序进行。

由林任君教授担任主席,郭振羽教授担任特别顾问,刘荣忠先生、胡文雁女士、郭茵茵女士、张夏帏先生以及朱添寿先生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将依照评选标准严格选拔,做到公平、公正。

img judge

林任君

评委会主席

林任君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及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前总编辑,现为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兼任教授及新跃社科大学兼任教授。

img judge

郭振羽教授

特别顾问

郭振羽教授是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创院院长与终身荣誉教授,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学术顾问及新跃中华学术中心顾问。

img judge

刘荣忠

评委会委员

刘先生现任国家艺术理事会的理事长。刘理事长同时也担任新加坡美术馆、STPI创意工作坊与画廊、南洋艺术学院、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和新加坡华乐团的董事。

 

img judge

胡文雁

评委会委员

胡文雁,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担任文化艺术记者多年,著有音乐评论集《咏叹调》。2010至2013年,曾任国家艺术理事会理事。

img judge

郭茵茵

评委会委员

郭茵茵是前国家艺术理事会副司长,要职着重于表演艺术、社区交流和艺术基础设施。她向来非常推崇通过社区艺术和体育促进活跃乐龄。

img judge

张夏帏

评委会委员

张夏帏曾任《海峡时报》以英文/华文、英文/马来文及英文/淡米尔文形式出版的“双语版”主编,兼任该英文日报的翻译主任。他后来担任国家艺术理事会处长之职,退休后任私立好藏之兼吴冠中美术馆馆长,如今专注撰写有关艺术文化的文章,发表于国内外中、英文刊物。

img judge

朱添寿

评委会委员

朱先生在我国文艺圈服务20余年。目前,他是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的独立董事,也是以下团体的顾问:新加坡华乐总会、华夏文化促进会、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三一指画会、以及新加坡华族戏曲协会永久名誉会长。他也是鼎艺团的理事、全球汉诗总会的会长以及心海书学会会员。

有问必答

奖项

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旨在表彰在不同文化领域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之传承、推动、提升和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体。更重要的是,文化涵盖范围比艺术更加广泛。

奖项开放给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影视、文学、文化遗产及生活、流行文化及设计领域人士、团体或非营利组织提名。

● 表演艺术领域如传统音乐、舞蹈、剧场及其他等。
● 视觉艺术领域如书法、画作、陶艺、雕塑及其他等。
● 影视领域如纪录片、影片及其他等。
● 文学领域如出版、创作及其他等。
● 文化遗产及生活领域如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习俗如饮食、武术、传统手艺及其他等。
● 流行文化领域如歌台、流行音乐、流行时尚及其他等。
● 设计领域如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其他等。

提名资格:

● 所属领域之工作者、团体或非营利组织,如:舞蹈家、厨师、建筑师等。
● 领域相关人士、团体或非营利组织,如:舞评家、饮食文化研究者、设计策展人等。

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以文化贡献为主要的评审考量,“新加坡文化奖”以艺术成就为主,两者并不会重叠。

是的,除非特殊情况,此奖项一年颁发一次。

提交资料

可以。如资料提交不成功,提名者可重交资料。

我们鼓励尽可能多的提交对本地华族文化有贡献的相关资料,如推荐信函、媒体报道、撰写文章、评论文章等。

是的。项目资助金额须自获奖日起,一年(12个月)内使用。

提名

可以。提名者可提交超过一个提名。

不可以。此奖项只接受在世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

没有影响。每位被提名者将依据已公布的评选标准进行评估。被提名的次数对获奖无影响。

可以。提名不限年龄、性别、种族,对于新加坡华族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非华族也可被提名并获奖。

需要。提名表格需填写被提名者个人资料及签名。

有。工作媒介不限(如英文、马来文或其它语言),有资格被提名并获奖。

选择过程

没有影响。每位被提名者将依据已公布的评选标准进行评估。被提名的次数对获奖无影响。

评选将按照公开接受提名,评委会审核选出入围者,最终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董事会通过批准的程序进行。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将在每年年底公开通知所有提名者和被提名者评选结果。

热播视频

spotlight

“锐•MIX 2K22”

通过青年文化节的活动,探测你的文化指数!

— 18个视频 —

spotlight

#SINGAPO人 音乐 | SG:SW

沉浸于SG:SW获奖者所带来的音乐世界

— 21个视频 —

spotlight

《人情味》视频系列

聚焦新加坡华人所珍视的10个价值观

— 10个视频 —

spotlight

《自己人》视频系列

深入探讨新加坡五大方言群的文化

— 13个视频 —

spotlight

#SINGAPO人 教师适用视频

学习更多关于本土华族文化的知识

— 17个视频 —

spotlight

#SINGAPO人 美食

深入探索本地特色美食的演变

— 10个视频–

spotlight

与艺术伙伴的合作项目

濡染在本地文化与艺术之中

— 31个视频 —

spotlight

#SINGAPO人 传统节日与庆祝方式

新加坡华人的不同面向

— 31个视频 —

spotlight

新加坡华族文化英雄

深入了解本地文化推手

— 16个视频 —

spotlight

我们的常设展 | 新加坡华人

通过展览信息了解新加坡华族文化

— 10个视频 —

spotlight

关于中心

通过中心了解新加坡华族文化

— 24个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