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lle-sec-2

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呈献的《会馆精粹展》,是新加坡首个展出本地宗乡会馆美术收藏的大型展览,让公众有机会一窥超过80幅收藏于本地各大会馆的画作与墨宝,领受一次底蕴深厚的文化艺术洗礼。

这些收藏来自本地16家会馆,其特殊之处在于大部分并非商业之作,而是艺术家们惠赠会馆的“礼物”。通过图像(绘画)和文本(书法),这些收藏反映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艺术家们与他们所属的地缘性社团之间的温暖亲缘关系,深刻体现了艺术家们与会馆之间的深厚情谊。

tille-sec-3
1/16 会馆

朱氏公会正式成立于75年前,其历史渊源却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当时,由中国南来的朱氏族人都是只身漂洋过海。他们举目无亲,为互相联系与扶持,每年清明节都会相约在中峇鲁小丘上的一座“四脚亭”祭拜祖先,以达慎终追远之情。

其后为方便各地族人有一个固定的场所联络宗谊,先贤睦顺、国龙、武烈及永春将他们于1946年所购的土地,即公会现址,以同等价格出让于刚成立的朱氏公会。公会于1947年注册为合法社团,翌年迁入现址,广邀不同籍贯的朱氏宗亲加入为会员,会务也随之展开。

为达到承先启后、敦宗睦族的宗旨,并实现有华人群体组织就有朱氏后裔的愿景,公会对内同其他宗亲团体及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外则同世界各地朱氏宗亲团体互通信息。

为充分体现其宗旨,公会将以已故会务顾问朱庆光先生的《金鱼戏水图》参与“会馆精粹展”。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2/16 会馆

本地早期的永春人多从马六甲南下,其中最赫赫有名的,便是陈金声和李清渊这两个家族。随着人数与日俱增,又鉴于地方多故,为了保护族群的利益以及联络乡谊,永春会馆于1867年成立。秉持互爱互助、联系乡情、赈穷救乏、排难解纷、推行公益事业等宗旨,会馆至今已走过150多年的峥嵘岁月。

永春人除发展个人事业,也积极推动教育事业,本地最早的两所华文学校崇文阁和萃英书院,都是由陈金声的儿子陈明水倡导成立;新马第一所医学院爱德华七世,则由其孙陈若锦向英殖民地政府请愿并带头捐款而于1905年成立,这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前身。李清渊和李浚源父子则创办了凤裕义学和浚源学校。

会馆的七幅参展画作包括生于永春并创建“南洋画派”的画坛泰斗刘抗所捐赠的作品,以及永春名人艺术家余承尧与毕业自上海艺专李家耀的画作。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3/16 会馆

符氏社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海南血缘团体。最初由南来的先辈所成立的符氏宗团,主要功能是在东南亚符氏宗亲圈子里建立联络网,并接济南来的新移民,如帮他们安排住宿、推介工作,甚至牵线成家。

1887年,符氏先贤集资购置密驼路两层楼建筑物作为社址,以便能祭拜祖先,并为来新或中转去马来半岛、婆罗洲或印尼的过番客提供住宿。随着南来的新客与日俱增,符氏决定在原址对面重建新宇,1954年符氏社大厦落成。1996年,该地被政府征用,符氏社大厦遂迁至芽笼现址。

继中国山东等地的寻根问祖活动以及倡议完成一套共38本的浩大族谱后,符氏社的新使命是传播氏族文化、帮助有需要的符氏家庭,以及与各地宗亲联谊。

于右任与符世仁等的三幅墨宝,以及一幅山水画,为宗社历史提供了些许解读的脉络,而宗乡会馆的发展过程则是新加坡历史的缩影。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4/16 会馆

金门先贤于1860年代南下谋生,1876年成立浯江孚济庙,崇祀垦辟浯州之恩主公陈渊。首任大总理为李仕挞,以“金门公司”名义治理浯江孚济庙。除了宗教祭祀活动之外,孚济庙也发挥其社会功能,把旅居南洋的金门同乡团结在一起。

1927年,“金门会馆”正式注册。会所初设于牛车水史密斯街,于1986年迁入庆利路至今。

一个半世纪以来,金门会馆积极对原乡和本地作出贡献,早年请愿设立金门县治,组织金门轮船公司,募款赈灾、助缉海盗、修路造桥、兴学助教,协助侨亲南洋发展;近年则大推动文化与教育事业,维护传统价值观,鼓励祖籍寻根,主办祭祖大典弘扬慎终追远及种族融合精神。会馆敦睦乡谊、热心公益,同时致力于保护孚济庙遗产。

会馆此次参展的五幅作品,皆出自祖籍金门的艺术家傅子昭、许允之、邱少华和薛永麦之手,充分展现金门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5/16 会馆

南洋沈氏公会的前身,沈氏书室,成立于1923年。创办初期旨在崇祀武德侯祖(沈祖公),敦睦宗谊,目前也致力于促进沈氏宗亲们之间的团结并为他们谋取福利,以增进宗谊、弘扬沈氏文武世家的精神。

与此同时,推动和提升教育一直也是公会最关心的事项之一。为此,会馆坚持每年颁发奖、助学金,希望以此鼓励沈氏子弟们孜孜求学,在学业方面取得好成绩,并在学成之后回馈社会。

此外,会馆也不时向弱势族群伸出援手,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传播文化知识。

会馆的参展作品为沈雁的画作《竹报平安》,以及杨宗声的墨宝,让此次“会馆精粹展”生色不少。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6/16 会馆

南洋普宁会馆成立于1940年,由张伯贤、李子白、陈荣清、陈梓亭、杨元渠及一群普宁乡亲们联合创立,其宗旨为:联络乡亲情谊、促进团结、共谋福利、服务社会及效忠邦国。 

会所最初设于梧槽的租赁小楼上,会务在众多乡贤合力推动下发展稳健且迅速,旋即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告暂停,直至1948年借用大马路普通庄二楼为会所,才恢复活动。1953年,会馆方正式定名为“南洋普宁会馆”。 

1968年,建委会主席陈谦铭率领一众10人访问团北上马来西亚为创建新会所筹款。1970年11月15日,普宁大厦落成,并由当时的教育部长林金山主持开幕仪式,一时盛况空前。

会馆的两幅参展画作:陈丽卿的亚克力画《真诚、厚道、善良、情义》,以及马培童的设色水墨画《中华圣龙》,无疑为“会馆精粹展”增添了两道与众不同的风景。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7/16 会馆

十九世纪末叶,兴化人陆续坐船下南洋谋生,一路上餐风露宿。为祈求旅途安康,他们把妈祖供在船上、奉祀心间;抵达后为感恩妈祖庇佑,遂供奉于居所。

早期南来的兴化人主要聚居在小坡一带。1920年,兴化先贤在奎因街建了“兴安天后宫”,成为先辈祭祀妈祖的主要场所,更是兴化人排解乡愁和团结互助的乡情港湾。

1952年,天后宫引进“海滨俱乐部”,现改名为“荔城俱乐部”。1956年,“南洋莆田会馆”成立,2004年更名为“新加坡莆田会馆”。

天后宫于1991年移驾芽笼,并于2017年完成重建工作。自此兴安天后宫、莆田会馆与荔城俱乐部三团体同在莆田大厦内办公,更好地服务乡亲,传承莆田文化以及弘扬妈祖大爱精神。

会馆的参展作品有水墨画《钟馗神威图》、《幽径》及《清供》。三位画家:罗中凡、张钰树和方纪龙皆为莆田人。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8/16 会馆

新加坡厦门公会成立于1938年。当时正当中国七七抗战、日军侵占故乡厦门之时。定居本地的各籍乡亲族人为支持抗战大业,都认为有组织同乡会之必要,以便在精神上及金钱上支援国内同乡。于是,新加坡厦门公会正式成立。

1942至1945年,新加坡沦陷时期,公会活动被迫暂停。为了同乡族人的安全,公会将历年重要档案付诸一炬,以致部分事迹无从追踪。 

新加坡光复后,乡亲决意重组会务。在众人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下,会务蓬勃发展。会所四迁,1983年在现址落户后,会务蒸蒸日上。在政府对本地宗乡会馆组织的支持下,全体公会人员本着阐扬先贤刚毅创业的精神,继往开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会务发扬光大。 

松年法师、翁铭泉和邱少华的三幅墨宝,以及谢宏之、陈闻芝和林生的三幅水墨画,堪称会馆的“传家之宝”,难得公开亮相,大家可千万别走宝!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9/16 会馆

安溪会馆由旅居缅甸的先贤施明德,联合本地先贤高铭壬、张培恭、胡绪省、白圻引和高水仙等所共同筹组,于1923年成立。宗旨是敦睦乡谊、照顾会员乡亲福利、推动文教工作及服务社会人群。

会馆初期在福建街购置会所,1924年在会所创办“作人学校”,传播中华文化。1960年,新会所安溪大厦落成,设有教育股、互助部、慈善股和康乐股。1952年首创小学助学金,其后也给予中学、大专各级学生奖、助学金及大学贷学金;并曾支持创办励群、怀南、醒南、中立等22所学校。

1977年,商业巨子唐裕担任常务主席,会务发展迅速,获得社会大众的推崇。

会馆共有七幅作品参展,包括徐悲鸿所赠予的《奔马图》,以及祖籍安溪莲美乡的本地画家林子平所惠赠的书画;也是安溪乡亲的书法家王瑞璧与笛子演奏家陈财忠所分别赠予的书法和水彩画。会馆的珍藏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10/16 会馆

创立于1918年,宗旨为团结乡亲、排难解纷、促进乡亲的福利。1928年于创会会长萧志来先生捐献的武吉巴梳路地段兴建会所。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百业待兴,儿童失学问题严重,为加强会员联系和照顾会员利益,1946年设立互助部;1947年创办晋江学校,协助解决因沦陷期间失学的严重教育问题,此外还创办夜学班,广招学生。

新加坡独立后,教育普及,会馆办学的任务也圆满完成,学校于1975年底停办。翌年,会馆成立康乐股,传承会馆弘扬文化的使命。

2008年成立青年团,与世界晋江青年建立联系,协助新移民融入,并为会馆培养接班人。

晋江会馆目前正在着手打造“晋江廊”,重新规划和装修会馆空间,使之成为一个结合数码科技的新型文史展廊,借此让更多人了解晋江先辈对新加坡所做出的贡献,并学习先辈们团结与坚毅的精神。与此同时提高会馆人气,延续和传承会馆的使命。

晋江乡贤沈慕羽与吴钟善的两幅参展墨宝,完美折射出会馆“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精神以及以地缘和乡情为联系基础的乡亲情缘。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11/16 会馆

福州会馆创立于1909年。当时,南来的福州乡亲为了感谢妈祖的庇佑,建了天后庙祭拜妈祖,天后宫也因此成了同乡叙旧及互通消息的地方。福州会馆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

会馆创办初期,本为联络乡人感情、排难解纷、促进互助精神、共谋同乡及社会之福利;继而扩展至推动国家公益教育及文化慈善事业。会馆于1925年创办三山学校,其后更支持创办南洋大学,为培育英才及民族教育贡献良多。

会馆也联合福州咖啡酒餐商公会筹建福州大厦,新大厦于1977年建竣。

除重视华人传统习俗,会馆也协助推动政府所倡导的各项全民运动。为弘扬与推动华族文化,会馆设立了“青年组”。与此同时,会馆也极为重视维系海内外乡亲间的情谊,致力于促进海内外各界的交流。

会馆不吝借出九幅墨宝及山水画作参展,以大力支持史无前例的“会馆精粹展”。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12/16 会馆

十九世纪初,许多移民从中国南部沿海城镇到东南亚讨生活,及后落地生根。为更好地照应初到南洋的同乡,各会馆应运而生。坐落于直落亚逸街天福宫的新加坡福建会馆,于1840年成立,迄今已有182年历史。

创立至今,福建会馆始终秉持创会宗旨推广教育、从事社会福利,以及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会馆于1906至1953年间接办道南与爱同两校,创立崇福女校(现为崇福学校)、南侨女子中学(现分为南侨小学和南侨中学)以及光华学校。1953年,会馆捐地523英亩兴建南洋大学(今南洋理工大学),并在80年代末成立文化艺术团以及华族舞蹈团等,积极推广中华语言文化。尔后在2012年更成立第一所由会馆/社团主办的文化学院,附设双语幼儿园(2014)以及午后学堂(2016)等设施,延续创会宗旨及使命。

2020年,福建会馆为志180周年华诞而出版了《世纪跨越·新加坡福建会馆180周年报刊史料选汇编》专书,特邀百岁艺术家林子平为封面题字。想一睹林老浑厚超然的《世纪跨越》吗?那就别错过“会馆精粹展”!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13/16 会馆

新加坡南安会馆的发展历史与凤山寺的历史息息相关。1836年,南安先贤于青山亭附近兴建凤山寺。1868年进行重修,至1907年,因青山亭原址受城市发展影响而觅得摩哈末苏丹路现址建寺。凤山寺还未搬迁前即已成为南安邑人聚集地,迁址后又创办南明学校,参加的邑人更加踊跃。

1926年,先贤发起倡立南安会馆,并在安祥山购下五间店屋,以门牌59号为会址,其他四间则出租用作会馆经费。当日军南下时,会址成为抗日义勇军的总部,林谋盛烈士为其中佼佼者。

1950年,会馆注册为非营业的有限公司;1958年成立互助会;1970年楼高五层的南安会馆大厦竣工;1988年成立青年团。

会馆一共有四幅作品参展,其中包括祖籍福建南安、独创“南洋新加坡吴派指画”的已故画家吴在炎的两幅彩墨画作,以及来自潘受的墨宝。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14/16 会馆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不少潮阳人来新加坡谋生。为了发挥乡亲之间的互助团结精神,先贤遂于1926年发起成立潮阳会馆,会所设在谐街,其后于克里门梭道购地建会所,惟因交通不便,便于登路租用临时会所,至1941年迁入自置会所。不久后,日军南侵,会务宣告停顿,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会务活动才得以恢复。

1952年,新会所大厦落成,翌年开办朝阳学校。后因华校收生率下降而于1982年停办,并在教育部倡议下将校舍借给新加坡低能儿童启智协会,改名为“朝阳特别学校”。

1986年,克里门梭道的会所被征用;1988年,里峇峇利路的新会所竣工。

除互助部、福利股和康乐股,潮阳公会于2016年成立青年团,培养接班人,使会馆能薪火相传。

会馆总共有七幅作品参展,包括赖瑞龙的三幅水墨画、朱庆光的一幅画作,以及蔡名宸的一幅墨宝。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15/16 会馆

于1929年成立的潮州八邑会馆,是潮州方言族群的地缘性会馆。潮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八邑”是指过去属潮州府的八个县,即潮安、掲阳、澄海、潮阳、普宁、惠来、饶平和南澳。

会员至今已达6,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包括各界社会贤达。自2013年郭明忠博士当选会长后,会馆更致力于加强潮人之间的联系与团结。借助坐落于登路的潮州大厦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会馆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和教育渠道,积极推广潮州文化。

潮州人占本地华人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对新加坡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著名先驱人物,如会馆的创始人林义顺等,都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大的贡献。他们是商人,也是备受景仰的社区领袖。

陈丽卿的布面胶彩画,加上五位书法家吴多标、王怀正、沈松机、马双禄和王运开的墨宝,会馆此次要让观者大饱眼福。

更多
parallax
tille-sec-3
16/16 会馆

成立于1965年的一个地缘性组织,澄海会馆侧重于同乡的福利工作,为潮社争取利益。随着环境与时代的变迁,会馆的活动范围也跟着扩大,性质也有所改变。除以敦睦乡谊、团结乡亲为首要宗旨之外,会馆本着广义的团结精神与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加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

会馆也响应与支持政府的各项全国性运动,并积极推展各种文化与康乐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潮人的历史渊源和华人传统习俗,以有效地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作为本地华社较早建立互联网站的宗乡组织之一,会馆希望通过先进的通讯科技更有效、更快速地和世界各地乡团与乡亲取得联系,并向外传达会馆的活动与社群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会馆希望藉此和年轻一代的澄邑乡亲建立较亲切的关系。 

五幅画作,外加八幅墨宝,会馆参展阵容强大,务必让入场公众为之大开眼界。

更多
parallax
title-section-4

鸣谢:

  • 主宾
  •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贸工部政务部长
  • 刘燕玲
  • 鉴定团:
  • 朱添寿先生
  • 谭瑞荣先生
  • 刘思伟先生
  • 李义文先生
  • 联办单位: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 宗乡会馆:
  • 朱氏公会
  • 新加坡永春会馆
  • 符氏社(祖祠)
  • 金门会馆
  • 南洋沈氏公会
  • 新加坡普宁会馆
  • 莆田会馆
  • 福州会馆
  • 安溪会馆
  • 晋江会馆
  • 福建会馆
  • 新加坡厦门公会
  • 新加坡南安会馆
  • 潮州八邑会馆
  • 澄海会馆
  • 潮阳公会

支持我们
培育充满
活力的新
加坡华族
文化。

请捐赠!
logo-mobile

入场免费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中华总商会多功能礼堂, 7楼

title section

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呈献的《会馆精粹展》,是新加坡首个展出本地宗乡会馆美术收藏的大型展览,让公众有机会一窥超过80幅收藏于本地各大会馆的画作与墨宝,领受一次底蕴深厚的文化艺术洗礼。

这些收藏来自本地16家会馆,其特殊之处在于大部分并非商业之作,而是艺术家们惠赠会馆的“礼物”。通过图像(绘画)和文本(书法),这些收藏反映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艺术家们与他们所属的地缘性社团之间的温暖亲缘关系,深刻体现了艺术家们与会馆之间的深厚情谊。

1/16 会馆
title section

朱氏公会正式成立于75年前,其历史渊源却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当时,由中国南来的朱氏族人都是只身漂洋过海。他们举目无亲,为互相联系与扶持,每年清明节都会相约在中峇鲁小丘上的一座“四脚亭”祭拜祖先,以达慎终追远之情。

其后为方便各地族人有一个固定的场所联络宗谊,先贤睦顺、国龙、武烈及永春将他们于1946年所购的土地,即公会现址,以同等价格出让于刚成立的朱氏公会。公会于1947年注册为合法社团,翌年迁入现址,广邀不同籍贯的朱氏宗亲加入为会员,会务也随之展开。

为达到承先启后、敦宗睦族的宗旨,并实现有华人群体组织就有朱氏后裔的愿景,公会对内同其他宗亲团体及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外则同世界各地朱氏宗亲团体互通信息。

为充分体现其宗旨,公会将以已故会务顾问朱庆光先生的《金鱼戏水图》参与“会馆精粹展”。

image clan
2/16 会馆
title section

本地早期的永春人多从马六甲南下,其中最赫赫有名的,便是陈金声和李清渊这两个家族。随着人数与日俱增,又鉴于地方多故,为了保护族群的利益以及联络乡谊,永春会馆于1867年成立。秉持互爱互助、联系乡情、赈穷救乏、排难解纷、推行公益事业等宗旨,会馆至今已走过150多年的峥嵘岁月。

永春人除发展个人事业,也积极推动教育事业,本地最早的两所华文学校崇文阁和萃英书院,都是由陈金声的儿子陈明水倡导成立;新马第一所医学院爱德华七世,则由其孙陈若锦向英殖民地政府请愿并带头捐款而于1905年成立,这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前身。李清渊和李浚源父子则创办了凤裕义学和浚源学校。

会馆的七幅参展画作包括生于永春并创建“南洋画派”的画坛泰斗刘抗所捐赠的作品,以及永春名人艺术家余承尧与毕业自上海艺专李家耀的画作。

image clan
3/16 会馆
title section

符氏社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海南血缘团体。最初由南来的先辈所成立的符氏宗团,主要功能是在东南亚符氏宗亲圈子里建立联络网,并接济南来的新移民,如帮他们安排住宿、推介工作,甚至牵线成家。

1887年,符氏先贤集资购置密驼路两层楼建筑物作为社址,以便能祭拜祖先,并为来新或中转去马来半岛、婆罗洲或印尼的过番客提供住宿。随着南来的新客与日俱增,符氏决定在原址对面重建新宇,1954年符氏社大厦落成。1996年,该地被政府征用,符氏社大厦遂迁至芽笼现址。

继中国山东等地的寻根问祖活动以及倡议完成一套共38本的浩大族谱后,符氏社的新使命是传播氏族文化、帮助有需要的符氏家庭,以及与各地宗亲联谊。

于右任与符世仁等的三幅墨宝,以及一幅山水画,为宗社历史提供了些许解读的脉络,而宗乡会馆的发展过程则是新加坡历史的缩影。

image clan
4/16 会馆
title section

金门先贤于1860年代南下谋生,1876年成立浯江孚济庙,崇祀垦辟浯州之恩主公陈渊。首任大总理为李仕挞,以“金门公司”名义治理浯江孚济庙。除了宗教祭祀活动之外,孚济庙也发挥其社会功能,把旅居南洋的金门同乡团结在一起。

1927年,“金门会馆”正式注册。会所初设于牛车水史密斯街,于1986年迁入庆利路至今。

一个半世纪以来,金门会馆积极对原乡和本地作出贡献,早年请愿设立金门县治,组织金门轮船公司,募款赈灾、助缉海盗、修路造桥、兴学助教,协助侨亲南洋发展;近年则大推动文化与教育事业,维护传统价值观,鼓励祖籍寻根,主办祭祖大典弘扬慎终追远及种族融合精神。会馆敦睦乡谊、热心公益,同时致力于保护孚济庙遗产。

会馆此次参展的五幅作品,皆出自祖籍金门的艺术家傅子昭、许允之、邱少华和薛永麦之手,充分展现金门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image clan
5/16 会馆
title section

南洋沈氏公会的前身,沈氏书室,成立于1923年。创办初期旨在崇祀武德侯祖(沈祖公),敦睦宗谊,目前也致力于促进沈氏宗亲们之间的团结并为他们谋取福利,以增进宗谊、弘扬沈氏文武世家的精神。

与此同时,推动和提升教育一直也是公会最关心的事项之一。为此,会馆坚持每年颁发奖、助学金,希望以此鼓励沈氏子弟们孜孜求学,在学业方面取得好成绩,并在学成之后回馈社会。

此外,会馆也不时向弱势族群伸出援手,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传播文化知识。

会馆的参展作品为沈雁的画作《竹报平安》,以及杨宗声的墨宝,让此次“会馆精粹展”生色不少。

image clan
6/16 会馆
title section

南洋普宁会馆成立于1940年,由张伯贤、李子白、陈荣清、陈梓亭、杨元渠及一群普宁乡亲们联合创立,其宗旨为:联络乡亲情谊、促进团结、共谋福利、服务社会及效忠邦国。 

会所最初设于梧槽的租赁小楼上,会务在众多乡贤合力推动下发展稳健且迅速,旋即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告暂停,直至1948年借用大马路普通庄二楼为会所,才恢复活动。1953年,会馆方正式定名为“南洋普宁会馆”。 

1968年,建委会主席陈谦铭率领一众10人访问团北上马来西亚为创建新会所筹款。1970年11月15日,普宁大厦落成,并由当时的教育部长林金山主持开幕仪式,一时盛况空前。

会馆的两幅参展画作:陈丽卿的亚克力画《真诚、厚道、善良、情义》,以及马培童的设色水墨画《中华圣龙》,无疑为“会馆精粹展”增添了两道与众不同的风景。

image clan
7/16 会馆
title section

十九世纪末叶,兴化人陆续坐船下南洋谋生,一路上餐风露宿。为祈求旅途安康,他们把妈祖供在船上、奉祀心间;抵达后为感恩妈祖庇佑,遂供奉于居所。

早期南来的兴化人主要聚居在小坡一带。1920年,兴化先贤在奎因街建了“兴安天后宫”,成为先辈祭祀妈祖的主要场所,更是兴化人排解乡愁和团结互助的乡情港湾。

1952年,天后宫引进“海滨俱乐部”,现改名为“荔城俱乐部”。1956年,“南洋莆田会馆”成立,2004年更名为“新加坡莆田会馆”。

天后宫于1991年移驾芽笼,并于2017年完成重建工作。自此兴安天后宫、莆田会馆与荔城俱乐部三团体同在莆田大厦内办公,更好地服务乡亲,传承莆田文化以及弘扬妈祖大爱精神。

会馆的参展作品有水墨画《钟馗神威图》、《幽径》及《清供》。三位画家:罗中凡、张钰树和方纪龙皆为莆田人。

image clan
8/16 会馆
title section

新加坡厦门公会成立于1938年。当时正当中国七七抗战、日军侵占故乡厦门之时。定居本地的各籍乡亲族人为支持抗战大业,都认为有组织同乡会之必要,以便在精神上及金钱上支援国内同乡。于是,新加坡厦门公会正式成立。

1942至1945年,新加坡沦陷时期,公会活动被迫暂停。为了同乡族人的安全,公会将历年重要档案付诸一炬,以致部分事迹无从追踪。 

新加坡光复后,乡亲决意重组会务。在众人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下,会务蓬勃发展。会所四迁,1983年在现址落户后,会务蒸蒸日上。在政府对本地宗乡会馆组织的支持下,全体公会人员本着阐扬先贤刚毅创业的精神,继往开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会务发扬光大。 

松年法师、翁铭泉和邱少华的三幅墨宝,以及谢宏之、陈闻芝和林生的三幅水墨画,堪称会馆的“传家之宝”,难得公开亮相,大家可千万别走宝!

image clan
9/16 会馆
title section

安溪会馆由旅居缅甸的先贤施明德,联合本地先贤高铭壬、张培恭、胡绪省、白圻引和高水仙等所共同筹组,于1923年成立。宗旨是敦睦乡谊、照顾会员乡亲福利、推动文教工作及服务社会人群。

会馆初期在福建街购置会所,1924年在会所创办“作人学校”,传播中华文化。1960年,新会所安溪大厦落成,设有教育股、互助部、慈善股和康乐股。1952年首创小学助学金,其后也给予中学、大专各级学生奖、助学金及大学贷学金;并曾支持创办励群、怀南、醒南、中立等22所学校。

1977年,商业巨子唐裕担任常务主席,会务发展迅速,获得社会大众的推崇。

会馆共有七幅作品参展,包括徐悲鸿所赠予的《奔马图》,以及祖籍安溪莲美乡的本地画家林子平所惠赠的书画;也是安溪乡亲的书法家王瑞璧与笛子演奏家陈财忠所分别赠予的书法和水彩画。会馆的珍藏

image clan
10/16 会馆
title section

创立于1918年,宗旨为团结乡亲、排难解纷、促进乡亲的福利。1928年于创会会长萧志来先生捐献的武吉巴梳路地段兴建会所。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百业待兴,儿童失学问题严重,为加强会员联系和照顾会员利益,1946年设立互助部;1947年创办晋江学校,协助解决因沦陷期间失学的严重教育问题,此外还创办夜学班,广招学生。

新加坡独立后,教育普及,会馆办学的任务也圆满完成,学校于1975年底停办。翌年,会馆成立康乐股,传承会馆弘扬文化的使命。

2008年成立青年团,与世界晋江青年建立联系,协助新移民融入,并为会馆培养接班人。

晋江会馆目前正在着手打造“晋江廊”,重新规划和装修会馆空间,使之成为一个结合数码科技的新型文史展廊,借此让更多人了解晋江先辈对新加坡所做出的贡献,并学习先辈们团结与坚毅的精神。与此同时提高会馆人气,延续和传承会馆的使命。

晋江乡贤沈慕羽与吴钟善的两幅参展墨宝,完美折射出会馆“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精神以及以地缘和乡情为联系基础的乡亲情缘。

image clan
11/16 会馆
title section

福州会馆创立于1909年。当时,南来的福州乡亲为了感谢妈祖的庇佑,建了天后庙祭拜妈祖,天后宫也因此成了同乡叙旧及互通消息的地方。福州会馆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

会馆创办初期,本为联络乡人感情、排难解纷、促进互助精神、共谋同乡及社会之福利;继而扩展至推动国家公益教育及文化慈善事业。会馆于1925年创办三山学校,其后更支持创办南洋大学,为培育英才及民族教育贡献良多。

会馆也联合福州咖啡酒餐商公会筹建福州大厦,新大厦于1977年建竣。

除重视华人传统习俗,会馆也协助推动政府所倡导的各项全民运动。为弘扬与推动华族文化,会馆设立了“青年组”。与此同时,会馆也极为重视维系海内外乡亲间的情谊,致力于促进海内外各界的交流。

会馆不吝借出九幅墨宝及山水画作参展,以大力支持史无前例的“会馆精粹展”。

image clan
12/16 会馆
title section

十九世纪初,许多移民从中国南部沿海城镇到东南亚讨生活,及后落地生根。为更好地照应初到南洋的同乡,各会馆应运而生。坐落于直落亚逸街天福宫的新加坡福建会馆,于1840年成立,迄今已有182年历史。

创立至今,福建会馆始终秉持创会宗旨推广教育、从事社会福利,以及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会馆于1906至1953年间接办道南与爱同两校,创立崇福女校(现为崇福学校)、南侨女子中学(现分为南侨小学和南侨中学)以及光华学校。1953年,会馆捐地523英亩兴建南洋大学(今南洋理工大学),并在80年代末成立文化艺术团以及华族舞蹈团等,积极推广中华语言文化。尔后在2012年更成立第一所由会馆/社团主办的文化学院,附设双语幼儿园(2014)以及午后学堂(2016)等设施,延续创会宗旨及使命。

2020年,福建会馆为志180周年华诞而出版了《世纪跨越·新加坡福建会馆180周年报刊史料选汇编》专书,特邀百岁艺术家林子平为封面题字。想一睹林老浑厚超然的《世纪跨越》吗?那就别错过“会馆精粹展”!

image clan
13/16 会馆
title section

新加坡南安会馆的发展历史与凤山寺的历史息息相关。1836年,南安先贤于青山亭附近兴建凤山寺。1868年进行重修,至1907年,因青山亭原址受城市发展影响而觅得摩哈末苏丹路现址建寺。凤山寺还未搬迁前即已成为南安邑人聚集地,迁址后又创办南明学校,参加的邑人更加踊跃。

1926年,先贤发起倡立南安会馆,并在安祥山购下五间店屋,以门牌59号为会址,其他四间则出租用作会馆经费。当日军南下时,会址成为抗日义勇军的总部,林谋盛烈士为其中佼佼者。

1950年,会馆注册为非营业的有限公司;1958年成立互助会;1970年楼高五层的南安会馆大厦竣工;1988年成立青年团。

会馆一共有四幅作品参展,其中包括祖籍福建南安、独创“南洋新加坡吴派指画”的已故画家吴在炎的两幅彩墨画作,以及来自潘受的墨宝。

image clan
14/16 会馆
title section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不少潮阳人来新加坡谋生。为了发挥乡亲之间的互助团结精神,先贤遂于1926年发起成立潮阳会馆,会所设在谐街,其后于克里门梭道购地建会所,惟因交通不便,便于登路租用临时会所,至1941年迁入自置会所。不久后,日军南侵,会务宣告停顿,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会务活动才得以恢复。

1952年,新会所大厦落成,翌年开办朝阳学校。后因华校收生率下降而于1982年停办,并在教育部倡议下将校舍借给新加坡低能儿童启智协会,改名为“朝阳特别学校”。

1986年,克里门梭道的会所被征用;1988年,里峇峇利路的新会所竣工。

除互助部、福利股和康乐股,潮阳公会于2016年成立青年团,培养接班人,使会馆能薪火相传。

会馆总共有七幅作品参展,包括赖瑞龙的三幅水墨画、朱庆光的一幅画作,以及蔡名宸的一幅墨宝。

image clan
15/16 会馆
title section

于1929年成立的潮州八邑会馆,是潮州方言族群的地缘性会馆。潮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八邑”是指过去属潮州府的八个县,即潮安、掲阳、澄海、潮阳、普宁、惠来、饶平和南澳。

会员至今已达6,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包括各界社会贤达。自2013年郭明忠博士当选会长后,会馆更致力于加强潮人之间的联系与团结。借助坐落于登路的潮州大厦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会馆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和教育渠道,积极推广潮州文化。

潮州人占本地华人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对新加坡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著名先驱人物,如会馆的创始人林义顺等,都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大的贡献。他们是商人,也是备受景仰的社区领袖。

陈丽卿的布面胶彩画,加上五位书法家吴多标、王怀正、沈松机、马双禄和王运开的墨宝,会馆此次要让观者大饱眼福。

image clan
16/16 会馆
title section

成立于1965年的一个地缘性组织,澄海会馆侧重于同乡的福利工作,为潮社争取利益。随着环境与时代的变迁,会馆的活动范围也跟着扩大,性质也有所改变。除以敦睦乡谊、团结乡亲为首要宗旨之外,会馆本着广义的团结精神与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加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

会馆也响应与支持政府的各项全国性运动,并积极推展各种文化与康乐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潮人的历史渊源和华人传统习俗,以有效地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作为本地华社较早建立互联网站的宗乡组织之一,会馆希望通过先进的通讯科技更有效、更快速地和世界各地乡团与乡亲取得联系,并向外传达会馆的活动与社群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会馆希望藉此和年轻一代的澄邑乡亲建立较亲切的关系。 

五幅画作,外加八幅墨宝,会馆参展阵容强大,务必让入场公众为之大开眼界。

image clan
toc title white

鸣谢:

  • 鉴定团:
  • 朱添寿先生
  • 谭瑞荣先生
  • 刘思伟先生
  • 李义文先生
  • 联办单位: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 宗乡会馆:
  • 朱氏公会
  • 新加坡永春会馆
  • 符氏社(祖祠)
  • 金门会馆
  • 南洋沈氏公会
  • 新加坡普宁会馆
  • 莆田会馆
  • 福州会馆
  • 安溪会馆
  • 晋江会馆
  • 福建会馆
  • 新加坡厦门公会
  • 新加坡南安会馆
  • 潮州八邑会馆
  • 澄海会馆
  • 潮阳公会
image toc last

支持我们
培育充满
活力的新
加坡华族
文化。

请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