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中文名称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 Singaporeccc.org.sg

新加坡的中文名称

新加坡的中文名称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你知道吗?“新加坡”这个中文名称,历史上有多种不同写法和称谓。早在1840年,郭实腊的《贸易通志》就记载了“新嘉坡”这个名称。郭实腊写道:“东南洋贸易之盛者,莫如暹罗及新嘉坡。”后来,“新嘉坡”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新加坡独立初期。当时,还有“星架坡”、“星加坡”和“星嘉坡”等音近的译名。

新加坡还有一个中文名称,叫做“石叻”。“石叻”是马来语“selat”的音译词,意为“海峡”。读音接近的音译词还包括了“石叻埠”、“实叻埠”和“叻埠”。这些名字都出现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

此外,“星洲”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也是新加坡当时的代名词。“星”取自“Singapore”的第一个音节,而“洲”则点出了新加坡是个四面环水的岛屿。自1929年以来,《星洲日报》便以“星洲”命名。另一名称“星国”,则是以“国”代“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新加坡的非正式名称当中,就属“狮城”最为常见。“狮城”之名出现于14世纪末,是梵文“Singapura”的意译词。

这些名称可见于早期的《南洋商报》。直到1967年,政府才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以统一国家地方与街道的译名。在1972年4月25日,新加坡终于有了正式的中文名——“新加坡”。

新加坡古代名称

(节录自饶宗颐《新加坡古事记》)

新加坡一名,出自梵文Singapura,意为狮城,称新埔及新州府者,始于嘉庆,道光间。包世臣《齐民四术,致广东姚中丞书》称:“粤东外洋,有封禁地名新埔:距省恒千里而遥。是时初开辟,故曰新埔。”王芝《海客日谭》自注云:“星加坡,一名星架坡,一名新嘉坡,一名新格坡耳,一名新格伯儿,一名新寄坡,一名息力,一名柔佛,一名新州府。”然他书所见,异译甚繁。

1842年,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七一,道光二十二年:“扬威将军奕经等奏,查讯白人供称,该国至广东,风顺不过三个月,至迟六个月,所过地方如……星加坡等处,皆该国所属……。”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西南洋之印度及南洋濒海诸市埠,与南海中岛屿,向为西洋各国所据者,英夷皆以兵争之,而分其利。乾隆末,已雄海外,嘉庆中益强大,凡所夺之地……曰旧柔佛,曰麻六甲,此二地今为新嘉坡,此皆南洋濒海之市埠也。……暹罗东南属国,今为英吉利,新嘉坡沿革。新嘉坡,一作新州府,一作星忌利波,皆字音相近。”

1847年,英国人马礼逊《外国史略》:“新嘉坡或称新实力坡,或称新埠头。”

1847年,葡人玛吉士《外国地理备考》:“又息辣岛,一名新嘉坡,在马拉加海峡口,田土丰腴,果木丰茂,贸易昌盛。”

1883年,袁祖志《海外吟注》:“新加坡原名石叻,为柔佛人所居,英人利其地,据而有之,其中流寓华人极伙,闽居其七,粤居其三,皆能温饱,诚乐土也。”

新加坡古代名称(饶宗颐整理)

年代 名称 来源
1796 新甲埔 《海国图志》引《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20 生架坡 王之春《使俄草》
约1830 新忌利坡 颜斯综《南洋蠡测》记英人据岛以后,即1819年以后事。
1836 新加步、新峡步 道光十六年以前《盾墨》
1839 新奇坡 道光十九年林则徐,邓延祯奏以新奇坡与新埠为二。又《瀛环考略》
1842 新寄坡 道光二十二年两广总督祈珙奏。
1842 新祈波 道光二十二年台湾道姚莹奏。《筹夷》 59以新祈波与实叻分为二。
1842 新地波 同年姚莹奏。《筹夷》 62
1859 新岐坡 咸丰九年毕承昭奏。《筹夷》 41
1866 新嘉坡 同治五年蒋益澧奏。《筹夷》 43
1866 星驾坡 张荫恒《三洲日记》8
1866 星架坡 王芝《海客日谭》
1866 星格坡耳 王芝《海客日谭》
1866 星格柏儿 王芝《海客日谭》
1866 星奇坡 王芝《海客日谭》
1883 新加坡* 郑观应《南游日记》
1883 生嘉坡 徐继畲《瀛环考略》
星加坡 《宣宗实录》(1842)、《南游日记》(1866)、黄沐材《西輏日记》
新嘉坡 《海国图志》引英国马礼逊《外国史略》(1847)。亦见《小方壶再补编》。

*研究显示“新加坡”一词早在1838年便出现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