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正在寻找华族文化教学资源的教师吗?不如就以人们喜欢的素材——美食作为起点吧!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推出的《我的小食谱》是一本电子食谱, 聚焦于三个每逢华人庆祝传统节日时必吃的美食。电子食谱含三道美食的起源、趣味知识及附带精美插图的烘焙教学步骤。
这电子食谱将会是教师们的“好帮手”。教师不但可善用此电子食谱的内容, 轻而易举地与您的学生共同制作节庆美食, 还可以借此教导学生关于华人所珍视的价值观, 例如爱、仁和孝。
这食谱的料理步骤很简单,食材也很常见。欢迎下载有关华人农历新年常见的黄梨挞之电子食谱。
电邮至education@singaporeccc.org.sg以领取完整版《我的小食谱》。
为了使学前教师掌握讲授新加坡华族文化知识的技能,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教育组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中文媒体与通讯系的学生协作研发了适合学前儿童的文化教学资源,例如《童∙化》新加坡学前文化教学配套。
《童∙化》新加坡学前文化教学配套含各式各样的趣味教具,其中包括手制木偶,故事卡和仿制华人新年的“捞鱼生”等。此外,此配套还附有中、英各两本教学手册。学前教师可在参观常设展之前或之后使用《童∙化》新加坡学前文化教学配套。
有意申请使用实体版《童∙化》新加坡学前文化教学配套的教师,请通过电邮联系我们 education@singaporeccc.org.sg。 为了让更多教师和学生受惠,实体版《童∙化》新加坡学前文化教学配套只能在中心范围内使用,不得外借。
实体版和电子版的《童∙化》新加坡学前文化教学配套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资源。基于各别因素暂时无法前来本中心的教师,欢迎下载含教案和教具模板的电子版教师手册。
您正在寻找适用于课堂的文化教学资源吗?或您正在寻找有关本地饮食、语言、节庆与习俗和价值观的文化教学内容?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专为师生编撰了一系列探讨了本地华族文化相关的阅读篇章,其主题涵盖了本地饮食、咖啡店术语、本地华人节庆与习俗、艺术和华人所珍视的价值观。
这八篇阅读理解篇章附带多项选择题、自由作答题及参考答案,适合于不同年龄的本地学生。教师可因应各别的课堂教学需要,擅用这些阅读篇章及习题,或将之作为您在带领学生参观SINGAPO人展览之前或之后的教学补充素材。
在此,恳请您填写一份问卷,让我们听听您对这些阅读篇章的看法,以利于我们日后的改进。
篇章题目 | 适合 |
新加坡华语电影的春天 | 中学高华(低年级) |
中元节与歌台文化 | 中学高华(低年级) |
关于华人所珍视的价值观故事 | 中学快捷华文(低年级) |
新加坡华人姓氏知多少 | 中学高华(低年级) |
趣味咖啡店 | 华文(低年级) |
新加坡国宝级戏剧家——郭宝崑 | 中学高级华文(低年级) |
海南鸡饭的温暖 | 中学快捷华文(高年级) |
新加坡女子教育的兴起 | 中学高级华文(高年级)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再次与义安理工学院进行协作,而此协作项目是由该学院的中文系二年级学生(2019年)设计出10本生动有趣的文化绘本,以推广新加坡华族文化。
这10本文化绘本的内容覆盖了与中心的“新加坡华人——探索本土华族文化”展览相关的主题,其中包括了本地华族节庆习俗、本地饮食特色、早期华人下南洋的故事、华族所珍视的价值观等。此外,这些绘本也涵盖了为学前儿童及小学生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学活动)。籍由推出这套绘本系列,我们希望能更好地激发年轻一代对独特本土华族文化的兴趣。
现在,你可购买全套文化绘本的实体书(共10本),内容将以中英文对照文本呈现!您可以在亚太图书网上商店购买:
观看以下视频(中文版),以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故事来教导小朋友有关华族文化的知识。
《Makan去咯!》的故事讲述一个想要尝尝新加坡著名美食的外国小男孩。于是,他到了新加坡小贩中心点了五道各具特色的本地美食。突然,奇怪的事发生了,每当他尝一道菜时,他的身体就不自觉地变大。最后,他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
《奶奶的手受伤了!》讲述了孝顺的小诚想方设法帮助奶奶减轻伤口痛楚的故事。一天,小诚发现奶奶的手受伤了,做起事来不是很方便,于是,他与朋友决定想办法帮助奶奶。比如每晚在奶奶手上的伤口吹气,帮忙奶奶洗碗盘和洗衣服等等。尽管如此,奶奶还是相当的感动。
《神奇的肉骨茶》讲述了有关小老鼠到大城市寻找肉骨茶给鼠爷爷补身子的故事。小老鼠乐乐眼看鼠爷爷身子日渐消瘦,于是,“她”决定到大城市去寻找传说中能够滋补身子又让人垂涎欲滴的肉骨茶。当乐乐找到了肉骨茶,正要偷偷把肉骨茶带走时,却被老板逮个正着。在乐乐的苦苦哀求和说明下,老板见“她”如此孝顺,于是就决定把肉骨茶的祖传秘方传授给“她”。教学的过程中,老板也向乐乐说明了潮州式肉骨茶的福建话名称、历史、由来与发展。乐乐学会了这些知识后,便赶紧返回鼠城亲自烹煮肉骨茶给爷爷吃。几个星期后,爷爷的气色渐渐地变好了。
《天公爱吃甘蔗?》讲述了有关“拜天公”的习俗及其典故。适逢华人农历新年正月初九,小男孩与家人正如火如荼地打扫家里,以准备“拜天公”的祭品。眼看长辈们准备了甘蔗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祭品,小男孩感到十分疑惑,他误以为天公爱吃甘蔗。这时,小男孩的爸爸就跟他娓娓道来,诉说在新加坡的福建人每年在华人农历新年正月初九的“天公诞”典故。此外,小男孩的爸爸也教导了小男孩有关“拜天公”的祭拜仪式及祭品种类。最后,小孩的疑惑与误会终于解开了。
《红日下的红头巾》讲述了有关一个小女孩到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学习体验。一天,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前往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了解新加坡的历史。突然,其中一个小女孩看见有一位戴着红色帽子的阿姨,顿时,她对这个阿姨感到非常好奇。经过老师的一番讲解后,小女孩了解到,原来这个阿姨叫“红头巾”。红头巾阿姨是新加坡历史上重要的无名英雄,她们曾在本地建筑工地工作,承担了很多既辛苦又危险粗活儿。新加坡很多著名建筑都有她们辛勤的印记。
《我要一杯恐龙》讲述了小男孩乐乐学习在咖啡店点饮料的趣味故事。正值乐乐七岁生日,他想为爸爸和妈妈做一些特别的事。于是,乐乐一家三口来到家楼下的咖啡店。正当爸爸一如往常要为大家点饮料时,乐乐自告奋勇地要求帮大家点饮料。乐乐排队要买饮料的时候,听到了一些从未听过的点饮料方法。被这些“奇怪的”饮料名称困扰得不知所措的乐乐,只好跑回座位去问爸爸这是怎么一回事。随后,爸爸便把这些饮料别称背后的故事一一说给乐乐听。乐乐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饮料别称十分有趣。可见,七岁生日这一天,乐乐不只是长大了一岁,还增长知识了。
《他们从哪来?》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从一开始对外籍劳工有偏见到认识了早期华人下南洋的历史故事。一天,一对父女乘搭地铁时,遇见了两位外籍劳工。小女孩因外籍劳工的穿着邋遢而心生偏见。于是,她便好奇地问爸爸,“他们从哪来?”。爸爸看见了这一幕,就趁机跟小女孩娓娓道来阿公(小女孩的爷爷)下南洋的故事。女孩才了解当初阿公离乡背井到南洋谋生的艰难。同时,她也意识到现在的外籍劳工就像当年飘洋过海来到新加坡谋生的阿公。女孩深深地敬佩自己阿公与外籍劳工的刻苦和坚毅。从那天起,女孩对从远方来的外籍劳工有了新的认识。她看他们的眼光改变了,还会友善地向外籍劳工们打招呼,以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尊敬。
《新年,新习俗》讲述了一个小男孩首次回新加坡度过华人农历新年的故事。在新加坡华人农历新年期间,小男孩跟随表哥,一起拿着桔子向外婆拜年,一起吃各种新加坡独有的新年食品,一起和家人边捞鱼生边说吉祥话,初次体验了既独特又别具意义的新加坡华人农历新年习俗。
《玉兔一家的中秋节》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玉兔一家在月球过中秋的趣味故事。中秋节到了,除了地球上的华人在准备庆祝中秋节,远在月球上的玉兔一家也效仿地球上的华人,在月球上过中秋节。但住在月亮上不能赏月色,于是,玉兔一家人准备“观赏”地球人如何度过中秋节。他们准备了红萝卜茶、红萝卜地球饼、猜灯谜、萝卜灯笼来庆祝中秋节。当玉兔一家打算开心庆祝中秋节时,突然,玉兔一家想起嫦娥仙子要它们办的事情。
《来捞鱼生》讲述了一个小康之家适逢华人农历新年期间,一家人相聚一起 “捞鱼生”时所发生的趣味故事。在新加坡,按照独特的本地华人新年习俗,每逢华人农历新年正月初七,亲朋好友都会聚在一起“捞鱼生”。故事中的小男孩因不了解 “捞鱼生” 这个习俗,误认蔬菜丝为面条,差点在长辈还没开始“捞鱼生”前,就把里头的生鱼片给吃掉了,闹得笑话连连。所幸,家中有长辈耐心地为小男孩一一解答,让他知道“捞鱼生”的习俗。
在我们的常设展中,我们将通过饮食,语言和习俗,以探索独特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为了使教师能够在展览进行自主导览,我们特意准备了《教师指南》。《教师指南》供教师免费下载和使用。
下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