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界线与连线 – 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媒体资料)

界线与连线 – 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媒体资料)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界线与连线 – 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媒体资料)

Boundaries and bond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oundaries-and-bonds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将于10月举办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本地和海外的学者将汇聚一堂, 针对华侨华人研究进行学术论。

中心也将在研讨会上公布研究资助金和出版资助金已开始接受申请。公众可从2021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申请资助金。

 

关于界线与连线: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界线与连线: 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汇聚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澳洲、巴西和英国的学者一起分享和探讨华侨华人研究。

若干个世纪以来,华人移民飘洋过海,跨越政治和社会的界线,不断迁徙。随着他们的迁徙轨迹、定居融合以及世代变迁,华人移民不断地在社群、在地、区域以及全球范围内重构其主体性。本次会议以“界线与连线”为主题,邀请各国学者重新审视和定义华侨华人在各区域及各层面的界线与连线。

本次研讨会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

活动将以中英双语进行并提供同步口译。

日期: 2021年10月2和3日

时间: 早上9点

形式: 线上研讨会

会议日程标以及演讲简介请看附件

研讨会入场免费,有兴趣的公众可最迟于10月1日在线上报名,以通过Zoom参与研讨会。 研讨会节目表和演讲者资料请翻阅附录。

 

研究资助金简介

“华族艺术与文化研究资助金”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于2018年推出的计划。该资助金的成立是为资助与新加坡华族文化、艺术和华人身份认同有关的研究项目。

 

出版资助金简介

“出版资助金”旨在普及高等学府、智囊团及学者关于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心希望通过

出版物推动与新加坡华族文化、艺术和华人身份认同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普及。

 

研究资助金与出版资助金时间列表

资助金申请开始日期 资助金申请截止日期 结果通知 项目开始日期
2021年10月1日 2021年12月31日 2022年3月 2022年4月

 

更多关于资助金的详情,请浏览相关网页

 

 

主办单位简介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简介

为推广本土华族文化,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长年与多个文化艺术团体及社区伙伴合作。中心通过新颖有趣的内容,让大众了解本土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培养对国家的归属感。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于2017年5月19日由赞助人李显龙总理主持开幕。矗立市中心的文化中心, 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为公众举办展览、表演、市集、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土华族文化。

 

华裔馆简介

华裔馆成立于1995年,坐落前南洋大学行政楼(该建筑于1998年列为国家古迹),是集研究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三位一体的非营利机构。2011年,华裔馆并入南洋理工大学,成为南大的一个自治及自给自立的机构,也是全球除中国大陆以外,唯一一个专注于海外华人研究的多功能大学研究中心。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华裔馆为弘扬和传承历史悠久的华族文化不遗余力,其目标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向世人昭示全球五千万海外华人对世界和各所在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 扭转华裔后代华人身份认同感的弱化及失根现象。
  • 充分利用新加坡融贯东西文化的优势,依托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平台和资源,促进海外华人研究,保护华族物质和精神遗产,传承和弘扬华族文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简介

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学,分文、理、工、商四大学院,并与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联办李光前医学院,为33,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跨学科教育。2021年,南洋理工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也连续第七年被QS评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大学(成立50年  以下)。作为一所综合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提供了包括公共管理及全球化研究在内的多学科教研。欲知更多详情,请浏览:http://www.ntu.edu.sg/

 


附录

|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会议日程表

 

第一天

时间表 程序
早上9点 注册
早上9点30分 开幕致辞
徐冠林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理事会主席、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校长
刘思伟先生
 

早上9点45分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
早上10点 – 主题演讲(英语)
早上10点40
离散族群的前史:重新探讨华人移民研究中的界限
麦哲维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早上10点45 主题演讲(华语)
分 – 早上11
点25分 人力资本跨国流动及其融资网络
龙登高教授
中国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早上11点25

分 – 早上11点50分

全体合照(线上及线下参与者)

 

茶歇

中午12点 – 主题演讲(华语)
下午12点40
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及其动力和特征(2010-2020)
身份认同、政经转型、跨国网络
刘宏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讲席教授(公共政策及全球事务)、社会科学学院教
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

 

下午12点45

午餐
 

小组议题(一):身份认同与概念 (英语)

下午2点10分 东南亚华人移民中的种族和性别构建:陈达与华侨父权的创造
– 下午3点30
廖彩亿
英国剑桥大学近现代东亚历史高级讲师(副教授)
 

革命的民族多元性与其局限: 中国共产党与新加坡、棉兰、雅加达华侨华人关系

之对比 (1945-1949)
成国泉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在这里找到了遥遥的祖籍:印尼华文当代诗歌

石峻山
澳洲悉尼大学中国研究系资深讲师
 

主持人:周陶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下午3点30分

– 下午4点

茶歇
 

小组议题(二):跨国主义与治理(华语)

下午4点 – 跨界连结:论华侨银行战时发展策略(1938-1945年)
下午5点35分
杨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研究员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与政府入息税征收的协调

 

朱庆

中国厦门大学世界史博士后、南洋研究院特任副研究员

 

华侨华人的慈善传统与文化认同

 

邢菁华

中国清华大学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20世纪文化中国的再展演:侨乡与海外华人社会的社区节日

 

蔡志祥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兼职讲座教授、香港政府博物馆专家顾问(民族志)

 

主持人:王存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第二天
时间表 程序
早上8点30分 注册
 

小组议题(三):发展脉络与再现(英语)

早上9点 – 早上10点 1978年以来中国人移民巴西: 侨乡模式和通过仪式

 

束长生

巴西圣保罗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此处彼地:新加坡中国移民的混合认同、双重参与以及社交媒体的运用占少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马来西亚华裔妇女劳动力参与:传统价值观与抉择

 

陈子莹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博士生

 

陈亿文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通识学系副教授

 

梁僡珊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助理教授

 

八仙过海之新一代新加坡华人学者蔡奕渔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学院副教授

 

游俊豪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

 

郑建民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Michael WALSH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院长

 

张啸

中国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吴晓群

中国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杨佩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副教授

早上10点 – 早上10

点30分

茶歇
 

小组议题(四):文学书写与出版(华语)

 

早上10点30分 – 中午

12点5分

区域华文文学的越界、跨国与主体解/构:以旅台马华文学为例
朱崇科
中国中山大学(珠海)中文系教授
 

王啸平:冷战年代的归侨作家

张松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看不见的宣传: 从亚洲基金会档案(1955-1970)看纯文艺期刊《蕉风》

许维贤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一个史的发现:鲁迅木刻思想的马来亚传播

Xingcan HU
中国中山大学博士后
 

主持人:陈丁辉,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首席研究员

中午12点10分 – 中午 闭幕致辞
12点25分
游俊豪副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中文系主任、
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主题演讲及嘉宾简介

麦哲维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steve miles 麦哲维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明 清社会文化史学家。2019年1月起担任Late Imperial China期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是十八和十九世纪中国南方地区的移民、城市以及疆界。著有:The Sea of Learning: 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Guangzhou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HUP, 2006; 译本《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Upriver   Journeys:    Diaspora and Empire inSouthern China, 1570-1850 (HarvardUniversity Asia Center, HUP, 2017)

Chinese Diasporas: A Social History ofGlobal Mig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20)、Opportunity in Crisis: Chinese Migrants and the State in Late Qing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HUP, 2021)

。2021年7月赴任现职前,曾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东亚研究项目主任。

 

龙登高 清华大学

 

long denggao

刘宏,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陈六使讲席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曼彻斯特大学,2011年至2020年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学院 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Journal  of         ChineseOverseas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主编。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与全球化、海外华人、中国东南亚互动。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并出版20多部

专著。近著包括《跨界治理的理念与亚洲实践》
(2020)、《移动的边界——跨国文化、教育与认同的政治》(2021)。

 

 

刘宏 南洋理工大学

 

liu hong

龙登高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董事。曾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历史研 》、《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中 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合作主编有《社会经济

史译丛》、《量化历史研究》、《清华经济史丛书》、《国际华商研究书系》、《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等丛书与刊物。

获第十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务院侨办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会议演讲嘉宾/作者

(根据发言顺序排列)

廖彩亿

英国剑桥大学

廖彩亿,剑桥大学近现代东亚历史高级讲师(副教授)。

第一本书Taming Babel: Language in the Makingof Malaysia从民族语言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从殖民时期至后殖民时期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属性”和“马来属性”的构建。该书于2016年出版并获得了2018年度的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 Harry

  1. Benda图书奖。主要研究聚焦于中国与东南亚的跨区域和跨国联系,作品曾在Itinerario, Journal ofWorld History, Modern Asian Histo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同时也为LA Review of Books China Channel Mekong Review 供稿,并参与了电影制作。

 

成国泉

新加坡国立大学

成国泉,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广义的东南亚华人史,尤其针对华人在欧洲帝国统治下的族群与性别问题。即将完成的书稿定题为 Intimate Strangers: Gender and Chinese Moral Boundariesin Colonial Indonesia (《亲密的异乡人:印尼殖民统治下华人的性别与道德疆界》)。

 

石峻山

澳洲悉尼大学

石峻山,悉尼大学中国研究系资深讲师,著有Minority Stages: Sino-Indonesian Performance and PublicDisplay(《少数族群的舞台:印华表演艺术以及公共展示》)一书。

 

杨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杨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历史主修)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海外华人银行史和东南亚中医史。曾荣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奖学金、文学暨社会科学学院学术新星奖、李光耀金牌、陈嘉庚金牌、李氏基金金牌等,在中英文专书及期刊上发表关于新加坡华人银行史、新加坡中医史论文数篇。

 

朱庆

中国厦门大学

朱庆,厦门大学世界史博士后,南洋研究院特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东南亚华商史、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尤以南洋地区中华总商会史、闽粤地方经济社会史和海峡殖民地经济史为主。

 

邢菁华

中国清华大学

邢菁华,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博士。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科学技术史博士后研究。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暨华商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华人研究国际学 报》执行编辑,致公党北京市委侨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秘书长,北

京市侨联智库首批专家,首都统一战线同心服务团专家。曾在《民族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

China Nonprofit Review)、《华人研究国际学报》(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中国科技论坛》、《浙江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蔡志祥

香港中文大学

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兼职讲座教授、香港政府博物馆专家顾 问(民族志)。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节日和民间宗教、

家庭与宗族、以及商业与家族企业史。主要著作有《延续与变迁: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民族志》(香  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酬神与超幽:香港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人类学视野》(香港中华书局, 2019),〈大米、通商口岸和潮州华人联号:华南-香港-东南亚商品网络的建构,1850-1930年代〉( 2014)和 Chinese and Indian Merchants in Modern Asia Networking Businesses and 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in Brill’s Series on Modern East Asia in a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Volume 8 (Leiden; Boston: Brill, 2019)。

 

束长生

巴西圣保罗大学

束長生  ,巴西圣保罗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巴西华侨华人,中巴关系史, 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知识分子。1989年复旦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5年赴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的弗洛敏内斯联邦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该校历史学博士。著有

葡萄牙语版《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Rio de Janeiro: FGV, 2012)和《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 1956-1957》(Curitiba: APPRIS, 2019). 涉及巴西华侨华人研究的论文有: 《巴西华侨华人研究文献

综述与人口统计》(中文); 《中国移民在里约热內卢, 1910-1990》 (葡萄牙语)。

 

占少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占少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国际移民、土地政治、粮食安全以及农政变迁。在地域上以研究中国和其他的东亚国家为主。目前的一项研究比较在新加坡、洛杉矶和 温哥华的中国和印度移民,另一项研究调查中国的粮食政治及其全球影响。个人专著包括《中国 的土地问题:农业资本主义、勤业革命与东亚发展道路》,最新关于中国的海外移民的文章包括“Precarious Talent: Highly Skilled Chineseand Indian Immigrants in Singapore”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43, no.9, 2020) 和 “New Dynamics of Multinational Migration: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nts in Singapore and Los Angeles” (GeographicalResearch vol.58, no.4, 2020)。

 

陈子莹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陈子莹,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媒体系讲师,同时也是拉曼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博士生。毕业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资讯工艺学士课程,较后获得马来亚大学经济硕士。曾任《东方日报》、《独立新闻在线》、《南洋商报》财经记者。

 

陈亿文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陈亿文,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马大人类学与社会学学士课程。之后继续在马来亚大学修读硕士课程,并在2001年取得文学硕士文凭。2013年取得博士学位。由于其研究兴趣与种族关系以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相关,因此参与了不少这一些领域的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经常在研讨会、期刊以及杂志发表,同时也撰写或与其他作者合著书刊。

 

梁僡珊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梁僡珊,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跨文化企业 传播及跨文化意识。

 

蔡奕渔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蔡奕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学院副教授,主管计算机辅助工程实验室与虚拟现实和软计算策略研究计划,兼任南洋理工大学增强与虚拟现实中心副主任。1992年从中国浙江来到新加坡,1999年加盟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兴趣主要在虚拟增强现实与人工智能以及他们在教育、医学和工程方面的应用;已培养博士生13名和博士后11名以及在培博士生10名;为浙江大学新加坡校友会的创始秘书长。

 

游俊豪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华人研究国际学报》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 2002),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移民比较研究中心Fulbright访问研究员(2013),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2019),华中师范大学菲律宾研究中心顾问(2019)。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华人移民 和离散族裔、侨乡关系、离散华文文学。专书有《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上海三联书局,2014)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Qiaoxia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Antara China dengan Tanah Tempatan Ini: Satu Kajian Pemikiran Dwipusat Penulis Cina 1919-1957 (Between China and This Local Land: A Study of Dual-Centred Mentality of Chinese Writers in Malaya, 1919-1957)(Penang: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Press, 2011)。文章发表在重要期刊,包括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Asian Ethnicity, Cross-CulturalStudies, 《长江学术》、《外国文学研究》等。担任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员、陈嘉庚国际学会会员、陈嘉庚基金会员、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会长 (2018年8月-2020年12月)。

 

郑建民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郑建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数学学士与博士学位;主

要研究兴趣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现实计算等。

 

Michael WALSH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Michael Walsh, 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院长。2011年加入南洋理工大学之前,任教于 Eastern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 (Famagusta, Cyprus)。两次成功提名 Famagusta 进入“世界文化纪念物守护计划”, 并且是‘Cultural Heritage Data Collec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yprus’ 的主要策划人。在 Famagusta 的文化历史与遗产保护课题上,主编和合编了四本书。研

究领域为”文化与冲突“,分为三大部分:(一) 英国(与帝国)在20世纪首20年的文化生产;(二)

Famagusta 冲突后的遗产;(三)20世纪的音乐纪事,尤其是抗议与和平主义方面的音乐。

 

张啸

中国广州美术学院

张啸,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信息与传媒科学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传播 与数字编辑教席研究员,法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广州欧美同学会理事。参加并完成多项UNESCO、法国文化部、法国教育部、中国文化部、中国教育部、中国财政部的重大科研项目,在The MITPress等核心期刊发表SCI、EI、CSSCI等论文十余篇,并担任SC期I 刊编

委和审稿人。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专著三本。在华裔青少年跨文化传播、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应用开发等领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吴晓群

中国北京工商大学

吴晓群,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4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几何处理以及应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多项。

朱崇科

中国中山大学

朱崇科,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系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2005),曾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2005-2011),亚太研究院教授(2011-2016)。独著包括:《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  )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广州鲁迅》、《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野草>〉文本心诠》、《马华文学12家》。在《文学评论》、《外国 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张松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张松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南)亚华语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华语文学十五家》、《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诗的再出发》等6部专著。

 

许维贤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许维贤,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四本个人学术专书以及合编三本学术专书,即中英学

术专书《重绘华语语系版图:冷战前后新马华语电影的文化生产》(香港大学出版社)、《华语电影在后马来西亚:土腔风格、华夷风与作者论》和《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 构》(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出版中心)。合编英文专书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Desire and the Ethics ofFailure(《跨国华人电影:身体、欲望和伦理的挫败》)(Los Angeles: Bridge21 Publications)(和中英版本《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

 

胡星灿

中国中山大学

胡星灿,中山大学博士后,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马华文文学。

 

 

筹委会成员

 

游俊豪副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中文系主任、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王存强助理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周陶沫助理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张慧梅博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及华裔馆研究员

 

赖净慈小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高级助理经理

 

 

SCCC

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

中心举办的年度奖项

艺术支持框架

与中心合作

SCCC
SCCC

捐献与义工

了解如何支持新加坡华族文化